2015年前五个月的煤炭市场哀鸿遍野,中国煤企亏损面达70%-80%,全行业遭遇“寒冬”。对30家主要煤炭上市公司披露的2015年一季报数据分析发现,今年亏损企业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家,一季度煤企亏损面进一步扩大。
造成煤价持续下跌、煤企大面积亏损的罪魁祸首是产能过剩。为了改善国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煤价大幅下跌的现状,国家发改委及相关主管部门陆续出手救市,呼吁限产减产、严禁超能力开采及淘汰落后产能。
5月7日,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监局联合印发《关于严格治理煤矿超能力生产的通知》和《做好2015年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旨在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调整产业供需结构。
其中,《关于严格治理煤矿超能力生产的通知》提出,煤矿全年产量不得超过公告的生产能力,月度产量不得超过月度计划的110%;无月度计划的,月度产量不得超过公告生产能力的1/12。企业集团公司不得向所属煤矿下达超过公告生产能力的生产计划及相关经济指标。
《做好2015年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要求,2015年全国计划淘汰煤矿数量1254个,淘汰落后产能7779万吨。其中关闭退出煤矿数量1052个,共计产能6391万吨;改造升级煤矿数量202个,共计产能1388万吨。
其实,自2014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对煤炭不合理产能的限制一直没有放松,期间出台了一系列限产政策,来调节煤炭供需平衡,促进煤炭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当前政府化解煤炭产能的手段主要是淘汰落后产能和关闭资源枯竭矿井。但是,面对未来可能存在十亿吨级的过剩产能,单靠淘汰落后和关闭资源枯竭矿井还不够,根据中国煤炭资源网的统计,截止2014年全国煤炭产能45.37亿吨,原煤消费量41.55亿吨,产能严重过剩。而同期有各状态(新建已开工、新建未开工、规划新增产能)未投产矿井产能约7.5亿吨,这部分产能预计将在2020年前后得到释放。
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利益关系,落后产能的淘汰和资源枯竭矿井的关闭也面临着执行难的问题。因此,目前煤炭行业的调整更多是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
所以,我们看到,虽然在国家政府部门领导和神华集团为首大企业的带动下,从去年开始,国内各地方政府和煤炭企业主动减产、限产,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煤市“拯救”行动,但残酷的现实却是作为盈利杠杆的煤价仍然是继续下探,据汾渭和普氏能源联合发布的CCI1动力煤价格指数显示,截止5月7日,秦皇岛5500大卡煤离岸含税价为396元/吨,当前港口动力煤价格已经跌至近9年来新低。
我们回头反思,在这场“拯救”行动中,似乎还有许多问题。
以量补价图生存
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团公司安排旗下成本低、效益好的煤矿超能力生产,用以支撑整体经营业绩;另一种是集团公司在上面下达利润指标和电煤指标的压力下,不顾市场需求,整个公司的多对煤矿加足马力生产。“以量补价”已成为眼下煤炭企业应对危机的普遍现象。
市场供大于求、煤价下降,带来的最直接后果便是煤企收入减少。但是,国内煤炭企业却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为弥补降价带来的收入减少,不少煤企选择多产煤、多卖煤,以为煤卖得多了,收入自然就增加了。另一方面,只有煤企维持生产,才能继续贷款,保证资金链不断。一旦资金链断了,煤矿就必须停产歇业了,这也是很多煤炭企业亏本生产的原因之一。
降价促销谋市场
神华集团4月份对下水煤价格又做出重大调整,5500大卡动力煤实际接货价格在在460元/吨,较三月份执行价格下调20元/吨。5000大卡煤的实际接货价格为380元/吨,较三月份执行价格下调30元/吨。这已经是神华集团今年以来连续第四个月降价,累计降价幅度在60-70元/吨,反映出神华集团在销售方面遇到的巨大困境。
在买方市场的大背景下,煤企不得不打起“价格战”,保住既有市场,谋求扩大市场也成为煤企的无奈之举。在保市场与减产量面前,煤炭生产企业、贸易商更多采取降价促销的方式,但这又加剧了产能过剩。
利益主体存分歧
在“限产令”执行以来,各地方政府和煤企都予以重视,然而由于地方与地方之间、国企与民企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有可能一方“轻”落实,而另一方就可能“微”走场,难以统一协调联动,在这样的环境下,限产就很难执行落实下去。
当前煤炭经济低位徘徊,短期难以改变,近期价格回升乏力,企业困难会不断加剧。在当前煤炭经济下行期间,煤炭企业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基本的方向有以下两个方面:
1)积极响应号召严格执行“控产减产”
各煤炭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号召,把化解煤炭产能过剩作为重要议题,避免企业之间的盲目恶性竞争,各煤企必须实行严格的控产限产责任制,并将控产限产成效作为考核目标。
2)逐步转型延长产业链
作为大型煤炭集团,应该积极跟随国家发展战略调整步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地方优势进行企业发展经营转型,以现代煤化工为转型目标,着力延长产业链,以煤为基,多元转化,走资源转化增值、企业循环发展的道路。
作为中小型民营煤炭企业,应该以市场供需为主导,及时调整煤炭产量;同时加快设备更新速度,提高煤炭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积极拓宽售煤渠道,加强与火电企业的联系合作,减少煤炭库存。
困境之时,正是煤炭企业积蓄能量与反思之时。谁利用好了危机,谁就会在未来赢得先机。
眼下煤炭企业固然困难,但市场低迷还看不到尽头,未来的煤炭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延续的低迷市场,将倒逼企业改变,做长远的打算。煤炭企业在应对眼下危机时,必须站高望远,着力于打造未来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