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覆盖30省市制度规范成未来工作方向
市场化机制、风险防范、吸引民间投资将是重点
天津市首个国家PPP示范项目日前完成采购程序,正式落地实施。至此,全国PPP已签约落地项目覆盖了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全国PPP入库项目累计投资额超过16万亿元。而随着PPP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记者从发改委等部门了解到,未来对PPP项目的制度规范将成为工作的主要内容,推进市场主体作用、防范风险等都将成为关注重点。
根据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全国PPP入库项目超过13000个,累计投资额超过16万亿元。其中,已签约落地项目超过2000个,投资额超过3万亿元,落地率超过34%,比上月落地率提高0.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在PPP项目的快速推进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地方政府将PPP作为一种单纯的融资工具、施工企业不具备运营资质等。这些问题导致了PPP模式“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被违背,造成PPP项目异化、走偏,出现了很多变相融资等不规范现象。
对此,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连续出台各类文件,对各级地方政府各种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进行监督和引导。财政部日前召开了进一步推进PPP规范发展工作座谈会,明确将进一步推进PPP规范发展。财政部PPP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部长史耀斌表示,一些地方政府通过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变相举借债务,导致债务规模增长较快,债务率甚至超过了警戒线,形成潜在的风险触发点。未来将加大对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行为的监督惩处力度,严控PPP项目过程中各种违规行为。
民生金融智库高级研究员朱振鑫日前表示,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中国的PPP模式仍处于发展初期,部分政府和社会资本观念尚未完全转变,对PPP模式理解不够全面、不太正确。从最近密集出台的PPP政策不难看出,各级政府已经重视了这个问题。
日前,作为我国PPP领域的第一部立法性文件,由国务院法制办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起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征求意见稿)》开始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对于债务风险的防范等成为重要内容。
对此,有专家表示,未来必须摆正PPP的功能定位,推广PPP模式是要推动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和资源,提升管理能力,促进公共服务提质增效,而不是单纯地解决融资问题。因此,必须要加强市场机制在PPP项目中的主要作用,更加关注PPP质量防止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