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稀土资源得天独厚、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基础储量8900万吨(以稀土氧化物REO计,下同),资源量6780万吨,约占世界储量的55%,广泛分布于全国22个省区。包头白云鄂博是世界最大的铁、稀土、铌等元素的共生矿山,其稀土资源以轻稀土为主,基础储量占全国的87.2%;分布于江西、广东、福建、湖南、广西等南方省区的离子型稀土矿,是我国独有的中重稀土资源,已列为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四川和山东也有丰富的轻稀土资源,云南、贵州湖北等省也相继发现稀土资源。
目前我国稀土工业根据资源和市场走向,已形成以北方包头矿为主,四川冕宁矿为辅,以内蒙古包头、甘肃为核心,四川冕宁,山东等地企业为骨干的北方稀土生产体系;和以南方离子型稀土矿为原料,以江西、江苏、广州、福建等地企业为主的南方稀土生产体系。
我国稀土工业60年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奠基建设阶段(1949-1977年)
解放前,中国没有稀土工业,少量的稀土产品依靠进口。1949-1977年是我国稀土行业的起步阶段,也可称之为奠基发展阶段。
1949年底新中国刚成立,国家就组织北京地质研究所白云鄂博调查队对白云鄂博进行了大规模地质勘探与研究。在“一五”期间,白云鄂博矿的综合利用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央专门成立了包头领导小组,组织国内有关科研单位看站工作。
我国稀土科研工作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8-1962年与冶金工业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受国家委托承担并完成了全部稀土元素提取、单一稀土氧化物分离和单一金属制备的研究任务,开创可我国稀土元素科学研究的先河。为了加紧稀土和铌的研究,1963年国家科委只是批准成立了专门从事稀土研究开发的冶金工业部包头冶金研究所,并为该所建立了704厂、8861厂两个试验厂。
1963年和1965年4月15日,在聂荣臻同志的领导和主持下,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冶金工业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召开了两次“包头矿综合利用和稀土应用工作会议”。从此开创了我国稀土盐就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的新纪元。
1964年,上海跃龙化工厂正式投产,建成了我国第一条以独居石为原料的稀土生产线。
1969年12月,江西省地质局908地质队在江西龙南首次发现大型花岗岩风化壳稀土矿,后由江西冶金研究所命名为离子吸附性稀土矿。
1970年,上海跃龙化工厂建成我国第一条生产99.99%氧化钇的生产线,满足了国内刚起步的彩色电视机生产对红色荧光粉的需求。
1970年,冶金部批准建设江西九江806厂,确定以江西离子稀土矿为原料。
1972年,为了加强稀土科技人才的培养,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建议和指示,兰州大学建立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唯一的稀土化学专业,培养了首批业技术人才。
1975年国家经委,冶金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在包头召开“全国稀土推广应用会议”。会议重申白云鄂博资源“以铁为主,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方针,讨论并制定了“全国稀土生产、科研和应用十年规划草案”。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了稀土永磁材料,储氢材料,抛光材料,荧光材料,催化材料等性材料的开发和研究。
2.稳步发展阶段(1978-1985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稀土工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这期间,方毅副总理受邓小平同志委托从1978-1986年连续七年八次赴包头,领导和组织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和科技攻关工作,并与1978年成立了全国稀土推广应用办公室,设在冶金部。1979年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冶金部共同制定了“1979-1981年稀土推广应用规划”。1980年中国稀土学会成立,与全国稀土推广应用办公室合署办公。1983年在第四次全国稀土推广应用会议上制定了1983-1985年稀土工业发展规划。卫组织实施这些规划,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共同出资用于稀土生产和应用技术的科技攻关,度稀土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我国稀土工业的稳步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稀土产品产量为1000多吨,主要是稀土硅铁合金和氯化稀土等初级产品。高纯单一稀土化合物当时处于试验室开发阶段,80年代出产量不足20吨。南方离子性稀土矿当时处于试开采阶段,年开采量仅60吨。经过“六五”的发展,到1985年我国稀土产量猛增到8500吨,与1968年相比净增7.5倍。据统计,“六五”期间我国稀土生产均递增达27%。
这阶段,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对全国稀土科研开发及产业化投资7000多万元,度我国稀土工业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力的促进了稀土工业体系的建设。
3.高速发展阶段(1986-1995)
“七五”期间,稀土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工作内入了国家计划管理,国家计委稀土办公室确定了“技术改造与科技开发相组合,生产与内外市场开发并重”的工作方针,下大力气开发推广稀土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同时开发稀土新材料,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北方稀土产业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世界级的生产基地;南方稀土产业及上海和广东之后,又在江苏、江西等省新建和扩建了一批稀土企业,开始规模化开采、冶炼和分离离子型稀土矿。1991年国务院将离子型稀土矿列为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
1986年,我国稀土产品生产总量达到11860吨,跃居世界第一,首次超过了世界第一的美国(当年产量11000吨)。1988年,我国稀土矿产品产量达到29640吨,超过美国1984年达到的历史最高年产量25950吨的水品,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稀土生产国。
“八五”期间,我国稀土生产保持了年平均递增20%左右的高速度,1995年我国稀土冶炼分离产量总量达到40000吨,其中高纯单一产品产量为8550吨,占稀土总量的21.4%;矿产品产量达48000吨,占当年世界总产量的70%-80%,产销率几乎为100%。
在我国稀土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受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刺激,一些地方出现了滥采乱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混乱局面,严重扰乱了我国稀土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和声誉,造成稀土出口价格下跌,资源浪费、流失。
4.调整优化阶段(1996年至今)
“九五”期间,我国稀土工业发展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开始步入企业重组、集约发展的道路。同时,稀土产业再继续调整产品结构的同时,把产品开发的重点引向高技术含量的外延产品、引向各种稀土功能材料。“九五”期间我国稀土产业在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生产保持了稳定发展。
党的十五大后,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国家有关部委组织和指导稀土行业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稀土工业健康发展的措施,确定了新时期我国稀土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这一阶段,我国稀土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在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稀土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摆脱了“散、乱、差”的局面,一新材料为主体的深加工产品已具规模,我国稀土高年工业的优势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稀土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1997年9月24日,内蒙古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稀土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稀土高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近几年又有中国稀土控股有限公司等稀土企业分别在香港和A股市场上市。
“十五”以来,我国稀土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开拓市场,推广应用,保护资源,合理开采”的发展思路,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积极变化,稀土新材料发展迅速,特别是稀土磁性材料发展迅猛,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规模有了很大提高,我国稀土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