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定调基本有两种,行情好的时候基本上都用乐观、强劲、持续攀升等“阳刚”词汇,而行情不好之时又会用低糜、疲软、动荡等“悲催”的词汇。不大平静的2011年即将过去,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却很难简单沿用上述思路来定调,而用“晴转多云”来形容比较“靠谱”。
“上涨”仅存在同比而非趋势
盘点2011年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表现不难看出,尽管依然存在一定意义的上涨,但这种上涨仅仅是同比的上涨 “幅度”,而并非趋势意义上的上涨“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2011年前10个月以美元计算的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指数比同期上涨30.2%。不过,以“收盘价”来计算,2011年10月以美元计算的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指数则较同期提高14.3%。尽管仍可以说2011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总体有所上升,但从2011年10月份看,比4月份出现的年度峰值却回落18.9%。
要想客观对2011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做出评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目”是必须的,但不可能因此对其走势就能“了然”了。
一方面,上一年度的基数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2011年以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强与弱。由于翘尾因素先强后弱,2011年上半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水平的上涨幅度高于下半年也或多或少得到些解释,但上半年的上涨幅度却要比下半年高得过多,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晴转多云”的过程。从同比角度来看,2011年头10个月均为以美元计算的初级产品价格指数的上涨月份,而从环比来看,上涨月份与下跌月份之比为6比4。
另一方面,要客观看待2011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表现还需要有一个对价格的“提纯”过程,特别是要适当剔除汇率波动对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带来的影响。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11年前10个月以特别提款权计算的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提高25.1%。比起以美元计算的价格水平上涨幅度要小一些,说明2011年以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包含了一部分因美元汇率变化导致的虚长成分。
表面上看,尽管2001年以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水平基本呈现出先涨后落与大涨小落的特征,但不同类别大宗商品的差异性还是很大的。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11年10月份世界农业原料类大宗商品、饮料类大宗商品和粮食类大宗商品的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6.2%、4.7%和2.9%,均低于整个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金属价格甚至出现下跌,同比跌幅达7.1%;只有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势头比较猛烈,10月份的同比上涨幅度达25.1%。不过,如果按照平均水平计算,2011年前10个月主要类别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都相差无几,即使是金属类大宗商品,其平均价格水平同比也上涨20.3%,而能源类、粮食类、饮料类和农业饮料类大宗商品的平均价格则分别同比上升34.1%、21.1%、25.4%和30.5%。
下半年利空因素成主导
2011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由热变冷的变化,但与往年一样,各种利好因素与利空因素大多都会并存于整个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不同之处在于现阶段各种利好因素所发挥的作用不足以抵消利空因素的效果。总体来看,无论是需求旺盛还是供应趋紧,对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来说都构成利好当属顺理成章。从2011年来看,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流动性过剩、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带来的供应恐慌等在某一段时间对相关大宗商品价格构成支撑,而这种支撑在2011年前4个月表现得尤为明显。当然,下半年同样也有一些因素对某些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2011年第四季度,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连降暴雨,导致短期内国际市场稻米价格的暴涨。与此同时,利空因素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情况在下半年表现得更加突出。
更进一步看,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不能够简单地认为利好因素都会有利于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强,也不能够简单地认为利空因素都一定有利于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弱,因为现阶段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某些走势看起来“没道理”。
一方面,利好因素导致价格下跌看起来没道理。与常理相悖的是,某些看起来属于利好性质的因素并未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产生提振作用。相反,恰恰起到牵制作用。表面上看,美军突击队5月1日击毙拉登减少了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对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来说构成实质性利好,但消息公布后国际市场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涨反跌。很简单,原因有二:首先是前期在国际市场上做多大宗商品的国际投机资本迫切需要在6月30日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前获利了结,而击毙拉登则成为6月30日“大限”来临之前为数不多的借利好消息出货机会;其次,也是因为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减少,石油、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中包含的风险溢价因素也因此而减少。
另一方面,利空因素带来价格上升看起来也没道理。之所以看似“不讲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定存在着令“小道理”讲不通的“大道理”。地震、海啸与核辐射对日本经济构成了巨大的打击,直接会弱化国际市场对大宗商品需求。不过,从地震发生几日后的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来看,仅仅经过短暂的试探性下跌后,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强劲反弹。究其原因,同样有二:一是日本需要大规模震后重建,自然会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带来显著需求增量;二是遭遇了核辐射后,日本的能源结构将会有所调整,很可能会使国际市场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类需求增加。
临近岁末,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似乎又有了一些“好脸色”。至少11月中旬纽约原油价格已经回升到接近每桶100美元的水平。或许,美国可能对伊朗动武的消息会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走势特别是国际油价带来一定支撑,但不足以表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就一定会出现“多云转晴”。现阶段,只要欧债危机没有一个合理了断,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就没有理由回归上行通道。不过,现阶段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虽存在一定下跌动能,但也很难再现2008年末由国际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雪崩”的情况。事实上,经历了年初的牛市与年中的熊市之后,现阶段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基本上呈现出上蹿下跳的“兔市”行情,只不过这只兔子的尾巴要稍微长一些。(内容来源:《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