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浙江、广东这三大出口省份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显现出增速逐月下滑态势,国内外形势的持续严峻使得这些省份纷纷调低今年出口增速预期至10%以内。
调低外贸出口增速,对出口大省来说,既是理性的,也是无奈的。此次金融危机并不像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那样,受挫的只是部分亚洲国家,而欧美发达国家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和影响;此次危机的主要冲击对象是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出台鼓励出口的政策,预计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以发达经济体为主要出口基地的出口大省来说,下调出口增速是唯一的选择。
现在的问题是,下调出口增速只是出口方式的一种转变、形式的一种变化,根本的问题是内容和实质。从出口大省乃至全国这些年来的出口情况看,虽然出口增速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进出口贸易以高速度增长,但是,出口的效益正在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基本处于微利或不赚钱的档口。原因是,依靠劳动力红利和对资源、环境过度消耗的出口方式,已经严重不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符合节能环保和资源有效利用的要求。因此,如何在调低出口增速的同时,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科学规划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是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合理规划出口布局,形成中西部地区接纳东部地区传统出口优势的格局。而东部和沿海地区要跳出目前的出口框架,转向技术红利、品牌红利、核心竞争力红利。
第二,要加快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和品牌培育步伐,构筑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没有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形成不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效益。同样,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也不能在国际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更不可能真正走出去。这方面,东部和沿海地区必须充当先锋,必须从目前的加工制造基地转向创造创新基地,转向技术经济、品牌经济。应当说,这项工作已经引起了相关地区的重视,但是,似乎并没有找到真正的突破口。以新兴产业为例,很多地方都还满足于名义上的新兴产业,如风电和太阳能,从表面看这方面的企业很多,但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并不多,更多的还是依靠政府的补贴维持生存。如何真正提高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
第三,要从政策上引导和促进企业转变出口思路、调整出口目标、优化规划布局。总结我国出口工作的经验,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发挥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但是,如果继续套用过去的做法,显然也是不合适的,而必须在政策上作出较大的调整和优化。基本的观点是,用差别化代替目前的“一刀切”。即对东部和沿海地区,以鼓励企业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培育、资源的集约利用为立足点,相关的政策必须围绕这样的目标给予引导和扶持。对一般的出口产品,则不再给予政策扶持;对中西部地区,则以鼓励出口、鼓励加大与东部地区的合作、鼓励引进外资等为主要目标,使中西部地区能够尽快接纳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当然,对严重消耗资源、影响环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产品,不仅不能鼓励,还要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