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几条环保相关新闻因解读视角不同而引发媒体热议:一年来湖南郴州的百姓在本市各大医院竟然无法进行血铅检测,媒体的质疑直指某些地方官员政绩观的异化。一年一度的自愿环保行动“地球一小时”3月31日晚在全球5000座城市再度上演熄灯接力,媒体追问,这究竟是节能还是作秀。此外,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又有哪些绿色看点,本版归纳媒体观点进行评述。
1 “血铅停测”是仪器坏还是人作怪?
去年以来,湖南省郴州市各大医院以各种理由停止了对儿童血铅项目的检测。当地媒体《郴州新报》近期披露了此事,却被指“添乱”。郴州“血铅停测事件”的真相何在?
3月28日法制日报报道,有市民在网上发帖认为,郴州市的这种做法是在用强制手段堵塞市民的知情权。也许是政府担心血铅检测的结果会影响到当地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从而默许相关医院以设备损坏为由搪塞市民的检测申请。该报另一篇“血铅检测难,难在行政梗阻”的文章分析说,郴州市民血铅检测难,根源恐怕还在于当地政府对血铅中毒讳莫如深的态度。也就是说,检测难折射出来的实际上是一种行政梗阻,是有关部门试图在以行政力量控制重金属污染可能产生的影响。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以牺牲环境换取带血的GDP的做法并不可持续,不去根治污染、反思唯GDP的发展思路,仅仅靠封锁信息、围堵民众,注定不可能真正给民众带来幸福。
湖南郴州“血铅停测事件”最新结果让人欣慰,医院已重新恢复检测,监察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已介入调查。为此,3月29日新华时评在一篇题为“‘叫屈’不如找差距”的文中评论指出,郴州官方和涉事医院在舆论风暴后的“高度重视”、“强力推动”与先前百姓“反映数月难获解决”的事实对比,不免让人唏嘘。文章说,郴州“血铅停测事件”背后凸显的是责任主体的不作为,是对百姓切身权益的冷漠与无视。
3月29日长江商报说,经济要发展,GDP的增长不能以牺牲公民健康为代价。郴州想要摆脱舆论的责问,应该拿出办法来,切实治理环境污染,文过饰非和装聋作哑,只会把自己推向更加难堪的境地。
3月30日浙江日报在一篇“政绩观‘中毒’其害甚于血铅”的评论中指出,假如说对信息藏着掖着,那是侵犯公民的知情权等政治权利,那么阻止人们治病,就是侵害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等更为基本的人身权。阻碍体检乃至让上访者“被精神病”之类的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发展观走向了异化,是政绩观中了“毒”。血铅之毒,害一人之躯,而政绩观“中毒”,则害一群人。因此,此“毒”更甚于铅毒。
2 熄灯一小时是省电还是作秀?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原本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但今年这项活动却备受争议,一小时究竟是节能还是浪费?是环保活动还是明星秀场?媒体为此进行了相关报道。
中国网消息称,腾讯微博展开的调查显示,48%的网友认为这一环保活动能提高人们环保节能意识;而33%的网友则认为“全球熄灯一小时”并不能真正达到环保目的,其实就是作秀。文章还援引了一些环保专家的观点说,“地球一小时”活动只是宣传形式,对节能没有实质作用。
关于熄灯一小时活动是否节能的争论成为近期最热门的话题。4月1日北京日报在“五问长城‘熄灯一小时’”的文章中说,2010年3月28日晚北京参加“熄灯一小时”活动,北京市的供电负荷仅降低1万千瓦,只占全市用电量的千分之几。文章认为,用户临时性关灯,不会减少生产成本,只会造成电力浪费,甚至还可能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而组织者表示,组织关灯不是为了关灯,而是用熄灯来象征我们应该为地球所做的改变。活动的象征意义更大。真正的环保是在这一小时外。有市民提出,熄灯一小时即便是秀也是一场有益的秀,对人们的环保意识是一种唤醒。
针对市民对“地球一小时”活动今年远赴八达岭的质疑,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首席代表李琳表示:“熄灯活动更多体现的是象征意义,所以我们每次选择的也都是地标性建筑,2010年是故宫,2011年是国贸。这次选择八达岭是因为长城是北京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当天的中新网还刊载了加拿大《星星生活报》的文章说,“地球一小时”是地球环保的活动之一,熄灯一小时,不是作秀、不是为他人,只是为你自己,来表明人们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
3 博鳌亚洲论坛有哪些绿色看点?
在海南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主题是“变革世界中的亚洲:迈向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本届年会有哪些绿色看点?媒体对此进行了解读。
中广网报道说,为期3天的会议,贯穿了“探究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根源”、“寻求变革与转型”、“创新与亚洲的可持续发展”3条主线。
中国如何破解发展瓶颈?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阐明:中国将按照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个目标,加快转型是关键、改善民生是根本、改革创新是动力。针对这一主旨演讲,新华社4月3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社会各界认为讲话更加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亚洲经济如何在“变革世界”中迈向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结构改造与调整,已经成为全球层面和国家层面的时代潮流。亚洲地区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环境、人口、资源与能源的制约因素也日益突出。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的扭曲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也给亚洲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带来日益严峻的挑战。要清除这些障碍,只能依靠进一步的结构改革以及深化地区合作,共同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经济减速之后怎么办?如何避免陷入“既减速又难调结构”的困境?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外嘉宾深入讨论,探寻经济增长的节奏和路径。“中国经济主动减速,向外界传递出经济增长更重视质量的‘积极信号’。”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史蒂芬·格罗夫表示。新华社文章指出,虽然注意到中国经济增长出现减缓迹象,但与会嘉宾大多仍对中国经济基本面和长期走势持乐观看法。“从长期看,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能够支撑未来10年以上8%左右的增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不是‘二选一’的命题,关键是通过持续改革破解体制障碍,释放发展潜力,寻求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