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业人士认为,要彻底根治稀土开采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目前看来有较大难度。但是,即便是“不治之症”也要尽快找到治疗的最佳方法,因此在未来,还需要积极研发更环保的开采方式,用更科学的手段来保护环境。
投资稀土,有不少人都很认可这种获利方式。可是,城里的人坐在电脑前炒股赚钱的时候,就在稀土开采现场边生活的百姓正在遭殃,由于稀土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水污染问题正严重侵扰着当地人过去那平静安详的生活。
掘金稀土的代价是什么?“就是先获取资源挣钱,然后再花更多的钱去做环保的‘善后’。这无异于杀鸡取卵,是件得不偿失的事。”有网民在博客里如是说。
“次生危机”不断
2005年,一篇名为《谁为生存环境买单——广东省兴宁市邹陶村20年饱受稀土开采污染之苦》的新闻报道在《南方都市报》曝光后,曾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新闻讲述的是,在广东省兴宁市邹陶村,这个全村总人口只有723人的小地方,20年来饱受因稀土开采而造成的环境破坏危机。
据悉,邹陶村共有田地500余亩,其中20亩过去被征用开采稀土矿,受污染的农田则超过80亩。过去,邹陶村稀土矿用老式的开采方法:在山包上挖洞、稀土与黏土一齐挖出、用草酸与黏土发生化学反应提炼出初级稀土。这样一来,山包上的土几乎被挖空,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表面植被破坏。
草酸严重污染水质,邹陶村附近的和山岩水库被严重破坏,而这个担负着供应兴宁军用机场官兵的饮用水和附近四五个镇农田灌溉重任的水库,如今只剩下不足一米的池塘了。当地村民称他们的饮用水是“怪味水”,拿到兴宁市环保检测站检验时,发现PH值、亚硝酸盐、铁、铅等多个项目超标,根本无法饮用,现在村民都只能喝从远处山上引下的山泉。
据当时的记者采访报道,刚到村口,记者就被邹陶村村民们团团围住,80多岁的邓阿婆拉住记者的手说:“以前我们村有800多人,现在就剩下300人了,都是没钱搬迁的。村里的年轻小伙都娶不到老婆,许多结了婚的都在闹离婚,这个村简直就没法住了,环境污染没人愿意来!”
因此,因稀土开发酿造的“危机”,说的不只是稀土资源日益减少的危机,更是在开发后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危机。而这样的问题并非仅在广东出现,在内蒙包头,稀土开发给环境造成的挑战更为严峻。
包头,中国80%的稀土资源集中在这里,素有“稀土之都”的称号。1990年,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这里成立,1992年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并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
关于这个高新区的介绍,资料中是这样写的:高新区建成区面积15.54平方公里,并拥有希望工业园(面积为12平方公里)和滨河新区(面积为66平方公里)两个新园区,为今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新区现有注册企业1500多家,有来自美国、英国等11个国家投资的三资企业39家,上市公司投资企业18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22家,占包头市的93.9%,占自治区的45.6%。近年来,高新区经济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工业总产值完成784亿元,技工贸总收入完成76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38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0.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出口创汇5.5亿美元。
很显然,这是由一组组的完美数据拼接而成的一个经济报告。对于很多发达国家而言,这样的经济增长简直如同一个奇迹。因此,也就不奇怪为何有如此众多的人看好“稀土”这一比黄金和钻石更有魅力的稀缺资源。
但是,“漂亮的蘑菇总有毒”。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北郊,一个新建的居民小区,孤零零地矗立在110国道北侧,而要入住这里的村民无不是因为同一个原因而搬迁至此——环境污染。
今年11月25日,《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曾前往这一地区采访调查。结果发现,在包头市西郊十多公里外的包钢尾矿坝,从东面远远地看过去,坝沿上的灰色矿渣被风吹成了波浪式的沙丘,走近用脚一踩,整只脚便会陷进去。从东面到南面的坝沿上,这样的沙丘一个接着一个,厚处甚至达到1米。尾矿坝南面的坝基上,原有多根十多米高的水泥电杆,已被大坝不断加高的泥土掩盖到了顶部,电线早已被撤走。
据了解,包钢集团公司的白云鄂博矿,铁矿石和大量稀土共生。包钢在采选铁矿石后,含有稀土的副产品暂时无法利用,就随废液通过管道输送到尾矿坝堆积,日积月累,已形成了目前容量达1.7亿吨的“稀土湖”。而“稀土湖”带来的不只是溃坝的危险。在大坝周围,陆续发生过绵羊长獠牙、村民患癌症、庄稼减产等事件。
渐渐地,当地也看到了问题的存在,一直在努力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据了解,每年投入到环境治理和改善方面的费用就高达3亿到5亿元,而稀土开发本身所能产生的利润收益又能有多少呢?
稀土专家杨万喜说,就以目前的稀土价格衡量,虽然每吨高达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但也远远比不上环境恢复的费用,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
“不治之症”也得治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的36%;产量则占世界产量的97%。相比之下,美国、俄罗斯稀土储量分别占世界13%、19%,澳大利亚储量为540万吨,而这三国的产量均为零。
为何发达国家需求量如此之高,但却不开发自己本土的稀土,而偏偏要从中国进口?答案不言而喻,只因为环境保护。鉴于稀土开采过程中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和水污染问题,发达国家多年来坚持从中国进口稀土资源。特别是,中国出口稀土资源的价格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西方人看来叫的是“白菜价”,这使得他们对中国稀土出口有着越来越大的要求。
所以,中国开始认识到稀土开采对环境有较严重的破坏,决定减少稀土的开采活动,于是出口量自然受到影响,价格也有所调整,使得一些国家对稀土的进口量不足,并随即展开了对中国在稀土问题上的攻击。
中国并没有因为某些发达国家的对华攻击,就放弃对环境的保护。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出台专门针对稀土行业的排污标准。而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进行行业治理整顿,使稀土资源价格逐步回归其应有价值,反映环境成本和资源约束,这样才有助于保护稀土,促进稀土的开发应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只是,在目前看来,要治理过去稀土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并建立未来稀土开采和监管的行业标准,绝非易事,其中涉及到经济利益、环境保护、国际关系等诸多复杂的矛盾体。
有数据显示,未来5年,稀土需求量会持续增长,到2015年,世界稀土需求量将增达21万吨,与2009年相比,年增长量将超过8%,大大高于过去20年5%的年增长率。而这其中不仅仅有来自他国的稀土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还有中国国内因经济发展而需要的很大一部分。
因此,经济发展对稀土的需求是必然的,所以对稀土资源的开发就不能以完全停止的态度来处理。如何找到一种平衡,对于治理和管理稀土资源开发而言就显得至关重要。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曾表示,中国限制稀土产业主要是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国的稀土出口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考虑保护环境和国家安全等综合因素。
在稀土资源开采的环境保护上,过去中国曾经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条例。比如,从出口限制的角度上控制开采量。在1998年中国开始实施稀土产品出口配额许可证制度,并把稀土原料列入了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此外,为防止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滥挖滥采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中国于2006年停止发放新的稀土矿开采许可证,并对稀土矿开采实行指令性计划。
据了解,目前稀土的提取方式多使用酸法和碱法。碱法的污染小,但成本高;酸法则污染大,成本低。目前大部分企业采用的都是酸法,产生的废气对生态影响严重,有专业人士认为,要彻底根治稀土开采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目前看来有较大难度。但是,即便是“不治之症”也要尽快找到治疗的最佳方法,因此在未来,还需要积极研发更环保的开采方式,用更科学的手段来保护环境。
背景链接:
美媒:中国稀土被毁灭性开采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曾撰文指出,有利于地球的元素被毁灭性开采。文章说,当代最绿色环保的一些科技——从电动汽车至节能灯泡到大型风力发电机——都依赖于一组特殊的物质才能存在,它们被统称为稀土元素。
全球对这些物质的依赖正在快速增长。只有一个问题:这些元素几乎完全产自中国,产自对环境破坏极大的矿山,产自一个由黑帮支配的行业。
西方国家政府突然对中国几乎垄断的地位感到担忧,这种垄断使中国有能力钳制未来科技。在华盛顿,国会正为美国军方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坐立不安,并且刚刚下令研究潜在的替代方案。
在古云村,一个位于中国东南部的小村落,茂密的竹林和香蕉林中,环境破坏的痕迹清晰可见,棕红色的板结泥土已经龟裂,山谷下的土地寸草不生,那里曾经生长着青翠的水稻。
用来提取稀土元素的酸性物质最终进入溪涧和河流,破坏稻田和渔场,污染水源。41岁的矿工曾国辉(音)来到一处他曾经工作过的废弃矿山,这里的大片土地仍然荒芜。这座矿3年内就令当地的重稀土资源几乎耗竭,而该矿关闭10年后,没有人试图重新耕种稻田。
附近山上的一些小型矿仍在生产镝、铽等重稀土元素。曾国辉说,不断有人抗议,因为这会破坏农田——人们一直在要求赔偿。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稀土行业的管理者王彩凤说,很多地方存在过度开采,这对生态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
稀土元素共有17种,但镝和铽这两种重稀土元素特别紧缺,主要原因是它们是绿色能源产品的魔法配料。极少量的镝能够使电机中的磁铁变轻90%,铽则可以使灯泡节电80%。
世界上99%的镝和铽产自中国,而中国的产量大部分来自广东省北部和邻省江西的约200个矿山。
中国也是世界最主要的轻稀土元素产地,但它们并不紧缺,开采也更规范。行业主管人员说,重稀土矿半数有执照,半数是非法经营。但那些合法的矿也会造成环境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