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钒钛产业人力资源高地,成攀枝花市两会热议的话题
“未来五年,攀枝花钒钛产业及周边产业急需约10万高技能人才。这么多的人才从哪里来?”在新年伊始召开的攀枝花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王联勋抛出的这一话题,引起了攀枝花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打造与“中国钒钛之都”相匹配的钒钛产业人力资源高地的热议。
人才匮乏制约钒钛产业提速
攀枝花市政协委员、民盟攀枝花市委员会委员王联勋今年第一次参加攀枝花市两会。他带来了一件题为《加速职教园区建设,助推“钒钛之都”成长》的提案。"十一五"期间,攀枝花钒钛产业年均增长幅度超过20%,涉钒涉钛企业目前已发展到近百家。未来5年需要10万高技能人才,这是经过调研和相关专家分析测算得出的结论。”他认为,产业人才尤其是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钒钛产业加速发展的一大瓶颈。
来自攀枝花市泓兵钒镍公司的市政协委员丁泓兵对此深有同感,“做钒钛的民营企业招收适用技术工人普遍感觉很困难,除了少数产品研发和工艺设计人员,大多数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都没有钒钛专业学习、培训经历,这直接影响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进一步提高。”
探路
整合资源建设职业教育园区
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未来5年,要将攀枝花建成更具影响力的“中国钒钛之都”和百万人口特大城市,这需要大量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高技能劳动者支撑。市人大代表、市教育局局长孔炜算了一笔账:目前,全市一所高职学校和10所中职学校每年只能向社会输送不足1万名毕业生,钒钛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更少,远远不能满足产业提速、城市发展的需要,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势在必行。
王联勋建议,鉴于国内尚无专门与钒钛资源开发利用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攀枝花必须立足本土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整合优质职业教育,加速建设职教园区,带动、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
市政协委员、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华建慧认为,通过建设职教园区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不仅可以就地转化本地农村劳动力,助推城乡统筹发展,还可以吸引大量外地人员来攀,通过参加职业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投身钒钛产业,在攀枝花就业、发展和安居。
展望
集群式发展打造钒钛产业人力资源高地
如何加速职教园区建设,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式发展,解决攀枝花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的高技能人才“短板”?市政协委员、民进攀枝花市委主委、攀枝花广播电视大学周治端建议强化政府统筹职能,打破条块壁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资源整合与共享,实行政校合作、校企合作,合力推动“高职为引领、培训为主体、中职为补充”的职业教育大发展。
孔炜告诉记者,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已把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列入了《攀枝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攀枝花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并结合城市新区建设,超前谋划职教发展空间布局,按照“整体规划、基础先行、滚动发展,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项目带动,自愿进园、独立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发挥填补全国高校钒钛资源利用技术专业空白的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龙头引领作用,调动攀枝花各大企业、攀枝花学院、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积极性,鼓励、争取外地职教院校和职教培训机构来攀联合办学、设立分校(校区),加速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力争“一年起步、三年成型、六年见效”。
王联勋展望了攀枝花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远景,园区建成后,每年可实现学历教育5000人左右、职业培训2万人左右的教育规模,推动攀枝花加速建设“中国钒钛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攀西地区乃至全省钒钛产业加速发展提供充足的高技能人力资源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