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炭运力长期吃紧、风电迟迟难以并网等背景下,特高压电网的建设越来越凸显其必要性。
我国80%的电力都来自于煤炭,而76%的煤炭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70%的需求在中东部。由此,每天中国的铁路、公路上行驶的大量火车、汽车都在日夜不停的在运煤。铁路运力已经长期超负荷,而公路也因煤车的重载而缩短了维修周期。一言以蔽之,由于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的特质,煤炭的“物流成本”非常惊人。大量的成本消耗在几千公里的运输线上,同时也产生的大量的环境污染。
此外,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同样遭遇到“运输”困扰。我国绝大部分陆地风能、太阳能资源分布在西北部。而因为技术问题,体制利益等原因,风能、太阳能一直难以大规模并网,使得“三北”地区已经建成的风电、太阳能长期处于开工不足“晒太阳”的窘境。
此外,尽管电力体制改革已经进行近20年,在产业链层面,并没有形成完全的市场化。电厂市场化了,而电网还是高度垄断的。产业链下游的电网具有无可比拟的话语权,并大量参股、控股了上游电厂。对于大量“非嫡系”的风能、太阳能自然不太可能感兴趣,再加上风能、太阳能先天不稳定等技术问题,导致这些清洁能源很难纳入大电网,只能供西北当地自产自销,造成大量产能过剩的浪费。而特高压电网从技术上来说,完全具备接纳风能、太阳能的技术能力,至少可以解决技术、体制两个难题中的一个。
事实上,随着特高压电网的逐步建成,全国将形成“一盘棋”,电网的所谓“垄断”地位将更为突出。但是,“垄断”并不是必然的贬义词,也无需谈“垄”色变,关键要看“垄断”的结果是否是促进了发展、保障了民生。从目前来看,居民、企业用电长期将以“计划”为主,那么倒推到上游,多一些计划性也是应该的。目前,大量电厂倒闭或举步维艰,一个很大原因就是电厂市场化了,而下游的电网没有市场化。因此,对于一条完整产业链而言,单独某个环节的市场化,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如果通过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在赋予电网更多话语权的同时,也加大其对消费终端的责任,则有可能改变目前存在的不少弊端,所谓“更多能力,更多责任”。
除了担忧垄断之外,对于特高压电网的安全问题也是目前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因为理论上来说,在全国一网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一损俱损”的大面积停电。其实,从目前来看,特高压电网在技术上已经没有太大问题(中国的特高压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完全有能力将故障限制在特定范围。至于考虑到战争期间的安全问题,其实,安全没有绝对的,防守的成本也远远超过进攻(如建设导弹防御系统远比研发导弹难道要大的多)。因此,不能因为无法防御“导弹”,而不去发展经济,不去节能减排,不去多快好省。
当下,“顶层设计”一词火热,我们头顶上的电网,同样也亟待一个顶层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