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家规模较大的光伏企业高层在电话中兴奋地告诉记者,这几天,光伏组件的价格已企稳了,而且二季度的整体安装量和出货量都显得比较好,有望超越一季度。他的话语中,闪烁出久违的异样兴奋,“我感觉国内和日本市场很有可能在今年独占鳌头,特别是日本市场出现了非常大的机会,这种机会可能是千载难逢的。”
记者从多家光伏厂家了解到,面对欧洲市场困局,很多光伏公司都在积极布局日本和中国市场,第二轮军备竞赛也由此展开。
直指日本
事实上,日本的需求并不是突然出现的,早在2011年,该光伏市场已经渐入了各企业的视线之中。
去年全球24G瓦的安装量中,日本排名第五,意大利和德国分别占据28%和25%的份额,美国为10%,中国和日本各占8%到5%。IMSResearch咨询机构的数据证实了这一普遍性观点。
去年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探,到今年一二季度有所好转的时间段内,到底哪个市场才值得探寻和挖掘,一直都是市场争论的焦点。
毕竟欧洲在全球的安装量从2010年的82%下滑到了2011年的68%,相信机会应该是在东南亚。
其实,在太平洋的对岸----美国,本来是很有希望跃升到第二的,但因为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启动的“反补贴和反倾销”的“双反”调查之后,美国给予各公司的光伏安装空间就变得非常不确定了。
一家光伏集成厂家高层对记者表示,美国的不确定因素,不单单是在整个政策的变动,还集中于美国市场与欧洲的政策导向不同。
“比如,美国的政策多是返税政策,若要研究和试探当地情况的话,必须要深入了解其减免税后对整个项目收益率的影响,才可以进入。”该高层说,若贸然行事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基于此,光伏公司的市场天秤开始偏向日本市场。
今年前5个月,英利绿色能源、海润光伏、超日太阳、晶澳太阳能、保威新能源等全线进入了日本,多家光伏公司进驻日本地区成立办事处或代表处。招商证券研究员汪刘胜指出,去年日本“311地震”和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核电”能否成为日本未来的重要能源之一就成了讨论热点,而这无疑给光伏行业了一次新的机会。
除了当时日本政府立即对日本东北地区进行了1G瓦的光伏屋顶项目支援之外,预计在今年年中会推出一项新的电价补贴政策。如果是在同等条件下来看,日本的电价补贴将远高于台湾地区、德国、意大利等地,这会给光伏公司带来较好的回报。比如在德国,其电价补贴若是1元人民币每瓦的话,那么
意大利就是1.2元人民币左右,而日本则大约在2.5元到3元人民币左右。汪刘胜说。
日本市场也有其独特性。晶澳太阳能一位高管曾对记者表示,因为日本当地的光伏市场基本是由当地企业所垄断的,夏普、京瓷以及三菱、三洋等公司都是当地的光伏巨头。因此,晶澳太阳能将会选择与当地公司联手的方式来做。
而之前尚德电力就已通过收购日本当地公司,切入日本光伏行业,这无疑是明智之举。
不过,不同的市场,市场需求也会不同。在德国和日本,都更青睐小型高效的组件,因为他们的市场在于屋顶电站。如果在同样大小的情况下,发电量更多的话,对屋顶投资者来说收益也更大。
“但在中国和美国则更倾向于低成本的组件,毕竟大型电站项目更集中一些。我们在日本现有3到5家的策略性合作伙伴,他们的电站系统是直接使用我们的组件产品。”上述晶澳太阳能高管说。
日本京瓷最近就宣布,今年夏季将在鹿儿岛湾建日本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而夏普、软银也将投入建设电站的行列中。
中国市场机遇
而对中国这一庞大的潜在市场,各个企业的策略也显得与众不同。就在5月初,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2012年的“金太阳示范项目”,该工程总规模已扩大到2011年的3倍,高达1.709G瓦,同时补贴额从7元每瓦下降到5.5元每瓦。
这也就意味着,大约有1.7G瓦的项目将接受国家补贴并建成电站或者发电设施。而结合去年下半年出台的1元每千瓦时的补贴电价等两大优惠政策看,中国光伏市场已经完全启动,未来将是各企业必争之地。
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王海生认为,1.709G瓦的补贴量占全球市场的2.5%,估计今年中国整体的安装量将为5G到6G瓦。汪刘胜也认为中国市场在今年将可能占全球的五分之一安装量。但由于光伏组件价格现在已跌至谷底,在0.6欧元每瓦左右。
因此,即便是国内电站享受了各种优惠政策即补贴,但对于组件生产商来说,仍是在亏本卖组件。所以,有公司就会采取入股的方式来建设电站以拉动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人士就指出,市场上现在有两类模式来操作电站项目:一是作为电池组件企业,自己投资建电站,包括购置土地、报批、拿补贴、购买逆变器、用自己公司的组件、安装、上网等等,然后再卖给第三方,让对方去运营一个长达20年或者25年的项目;二是,仍然是自己建设电站,但运营也由自己包揽。
前一种模式相对而言容易一些,只要你找到买家,且买家来计算未来数十年的盈利数字,大家再谈一个合适的价格即可;而后一种模式的风险大一些,因为涉及到组件厂商去获取电站运营资质及是否有能力去运营一家电站等等挑战。
晶澳太阳能公司的一位高层认为,不管是哪一种模式,都会给企业带来资金压力。
“从电站的前期开发到运营前,估计会需要1年到2年左右的时间,假设是一个100兆瓦的项目,即便是公司只投入20%的资本金,可能会有数亿美元的资金压力。这对现金流的考验会很大。在目前不少公司资产负债率都较高、难以从银行那里获得贷款的情形下看,做电站开发还是要慎重一些的好。”该高层说。
盈利基点
市场虽好,但各个公司的盈利情况是否能够比去年更上一层楼呢?
这个命题如果放在2008年之前、2010年全年的话,显然是一个伪命题。
当时多晶硅价格暴涨,加上需求火热,很多组件企业的销售总监办公室,经常会被各种各样的催货电话弄得不得安宁。有些海外的组件采购代理商甚至拿着数千万元甚至更高的支票,直接向销售总监们要求订货。
但是到了2011年,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探,很多公司入不敷出,尚德电力全年亏损了10亿美元、赛维LDK去年第四季一个单季度就亏损了5亿美元之多,这全都因为
多晶硅、硅片、电池及组件等产品全线大跌50%以上。
很多公司都在琢磨,到底是要继续生产并且维持销售,还是干脆停产呢?国内中小型多晶硅企业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有80%陷入停产,而中国大批的组件公司也被市场无情的击垮,变卖设备的卖设备,抛货的抛货,只有几个大公司勉强支撑下来了。
“如果价格能在今年二季度或者三季度企稳的话,那么大的公司还是可以喘口气的。”汪刘胜指出,从2011年第四季度即组件价格跌得最猛的时间段来看,国内一线组件厂的毛利还是超过了5%,有的甚至达到了10%。只是说部分公司因为在2011年之前签署了一些“卖身条款(即以高价格来换取多晶硅等原材料)”,不得不进行大量的拨备和赔款。
基于此,如果说2012年光伏厂家的生存压力更小一点的话,那么盈利相对来说还不是太难。
CSI阿特斯一位高层则认为,各一线光伏公司的盈利时间可能会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更晚一点。不过,中国市场又和欧洲市场不一样。
欧洲光伏电站市场如果出现问题的话,其会在电站建设前就能发现。比如说贷款不到位、银行不放贷等等。
而中国市场的情况是,即便是供货方和电站投资商已经签订了协议,但也有可能出现,一些民营电站投资方会突然叫停的情况。因为,投资方被要求停贷或者其突然觉得要延期支付货款。如此一来,将会对组件企业的整个付款周期带来严重影响,也会影响到组件公司的现金流。
此外,现在即便是国有电力投资商,其真正的付款能力也是有问题的。因为,银行对于整个光伏行业的贷款都在收紧,至今还没有完全放松,其影响层面包括电池组件供应、逆变器厂商、系统集成商的资金链,也会让部分投资商失去耐心和信心。
不过,就在5月中旬,国家已经下调了银行准备金率,或许这也是一个信贷放松的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