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的版图上,有一个诞生了无数财富神话的边陲小城花垣县,它的锰、锌储量分列全国第二、三位,有着“东方锰都”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然而,过去因过度开采、产业无序发展、生态严重破坏等原因,这座矿业城市跌入了“因矿而忧,为矿而愁”的低谷。
2010年,“锰都”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全力推进矿山整治整合,浴火重生。
一个企业的演变
8月8日,麻绍鸿在办公室内,饶有兴致地看着奥运会的赛事。观看间隙,他起身轻点电脑鼠标,电脑屏幕上立刻显示矿井井口员工进出、矿车装卸石料、地面工区作业等情况。“在线监控”成为他管理企业的重要手段。
年近五旬的麻绍鸿有两重身份花垣县钰沣锰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民乐镇响水村支部书记。他说,自己很早以前便与锰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多家企业进驻响水村开采锰矿,麻绍鸿成为一名矿工。“那时根本就没有什么门槛,只要跟当地的农民商量好用地问题,交税,就能开挖。”麻绍鸿说,不只是企业,许多村民也靠山吃山,纷纷进山“寻宝”,“他们的生活也因此有了一定改善”。
2007年,在麻绍鸿的带领下,尝到甜头的村民们以集体入股的方式,买下了一家改制矿产企业,取名共富锰矿。至此,响水村的村民们结束了手挖肩挑的采矿生活,散兵游勇聚合成了“采矿小分队”。
随着锰矿、铅锌矿价格的上涨,花垣县迎来了开采热潮。到2007年全球有色金属价格暴涨时,花垣矿山非法违法开采已经到了几近疯狂的地步。
然而,共富锰矿在经历了短暂的快速发展后,开始停滞不前。“资金匮乏无法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的落后降低了企业的效益。”麻绍鸿说,尤其是开采环境的恶劣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几乎没有一家是证照齐全的,争夺资源更像是抢山头,放眼望去,山上都是为采矿搭建的临时棚子。原则上"先上车,后买票",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补办手续,也没有办证的意识。”花垣县锰、铅锌行业整治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付左斌说。因抢夺矿山而产生的纠纷和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转机出现在2010年底。当时,花垣县全力推进矿产资源整治整合,共富锰业与响水村其他3家锰矿企业,经过自主协商,用兼并与收购的方式进行整合,成立了“钰沣锰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矿小分队”也由此变成了“集团军”。
一个产业的整合
发生在响水村的故事是花垣县乃至整个湘西州矿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果说,“共富锰业”的成立是县矿产从业者的第一次整合,那么“钰沣锰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建则是二次组合。
相对于第一次整合而言,始于2010年下旬的第二次整治整合更为艰难。
“炮一放,就可能产生一个亿万富翁。”这句玩笑话,在当时的花垣,并不是天方夜谭。在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采矿大军中,“矿中有矿,硐中有硐,硐硐相连,矿矿相通,重重叠叠,跟蜘蛛网一样”,正是许多矿区当时的真实写照。
2010年8月5日,花垣县在“7·20”矿难救援工作结束后,召开了矿山整治整合的动员大会。随后,173个锰矿硐、1054个铅锌矿硐全部关闭。
随即出台的《锰矿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方案》、《铅锌矿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方案》提出了“一个区域、一个采矿权证、一个法人主体、一套适合的开发利用方案”的具体目标。这2个方案,被湘西州委、州政府迅速批转。
花垣县财政投入800余万元,对有矿硐按统一标准进行了封堵、编号、建档;对无编号、未纳入整合的矿硐一律永久关闭。
在一系列措施推动下,花垣矿山面貌焕然一新。锰矿山由31个采矿权整合为5个,其中4个区域已全面完成整治整合;铅锌矿山36个采区已完成整合,其中27个采区通过了省、州安监部门的验收。
1227个矿硐中,除按设计方案保留204个外,其余的全部永久性关闭。
全县72座在用尾矿库进行了整改设计,其中40座尾矿库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达到五级以上标准化要求。
公安部、省综治委也将挂牌整治和警示的4块“黑牌”全部摘除。
一座城市的舍与得
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花垣的矿业经济需要科学、持续地发展。
但行进中的花垣犹如一艘大船,要彻底整顿,办法只有一个先停船。对于花垣这样一个矿业大县来说,“停船”就意味着牺牲GDP,牺牲政绩,牺牲方方面面的利益。
“宁愿发展速度慢一点,也不要"带血的GDP"和财政收入。”花垣县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声。
对此,花垣县委书记彭益有自己的见解:“经过"两型"化改造,矿产业也能升级为"两型"产业。只有这么做,才能做到成本低、效益高,并产生几何级数效应。”
花垣县锰铅锌行业整治整合办的一份资料显示,今年1—6月,花垣全县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1.8亿元,同比增长9.1%,而同期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却下降了5%,矿产资源消耗量大幅减少。
在推进整治整合的同时,花垣同步推进矿产品加工企业的战略重组,由“治标”向“治本”转变。“没有产品的深加工,就无法带来高附加值。简单的出售资源,永远也无法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花垣县党委、政府显然明白这个道理。
8家电解锰企业采取“等量置换、同步淘汰落后产能”的模式实行横向整合,组建湖南东方矿业集团,建设年产15万吨的电解锰及精深加工项目。
某集团控股、参股14个铅锌采区,使“采、选、冶、精深加工”一体化,成为自治州第一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电解锌企业。
此外,县财政每年安排科技引导资金和工业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实施技术改造。2011年,全县投入技改资金7.5亿元,同比增长32%;今年一季度完成技改投入1.33亿元,同比增长5.1%。
“整治整合后的技术改造、后续管理、产业链的构建和延长等,后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资源富饶的武陵山区,矿产的开采加工,已然成了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花垣矿业整合的成功经验于其他地方而言,是否就是他山之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