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大于求在一定条件下,有相当的积极作用;供大于求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经济大量发展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这是我们第一次面临大范围的“产能过剩”。
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商品总是短缺,当经济增长高潮来临时,有时是生活消费品,有时是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的供给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短缺经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紧运行”中。而本轮经济增长高潮中却出现了产品供大于求、产能过剩,从供给制约转变成需求制约。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普遍难题
目前,我国钢铁、纺织、有色、船舶、建材、化工、汽车灯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现在社会一般将“生产能力大于需求”或者用“供大于求”理解为“产能过剩”。“供大于求”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只有当“供大于求”的负面影响超过正面影响时才是“产能过剩”。
按出现过剩的时间划分,“产能过剩”还应分为“即期产能过剩”和“预期产能过剩”。同时,产能过剩还有“相对产能过剩”和“绝对产能过剩”之分。“
供大于求有一定积极作用
我国最早出现某些产品的产能过剩问题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最先发展的地区。上世纪90年代,当时国家有关部门对某省为生产某种商品出现了上千家生产企业提出批评,认为是“一哄而起”,造
成产品供大于求,形成积压,浪费了社会宝贵的资源和设备。
当地主管经济工作的官员却对记者谈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正是因为供大于求,才能形成竞争,才逼迫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加强管理、千方百计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商品。正是这种竞争,最终使当地产生出全国著名企业。
“形成几家著名企业毕竟是少数,成百上千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倒闭,这是否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当地官员回答说,当地投资办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资本,追求财富是他们的本能。多数企业在产品供大于求局面形成之前已经把本和利润赚到手了。这些资本对市场变化反应敏锐,当他们发现自己现在生产的产品竞争不过别的企业,少赚和不赚钱后,又会捕捉新的商机。当地成衣、空调、冰箱、摩托车就是这样逐渐发展起来的。当然也确有一些企业在竞争中破产、倒闭。但整个地区经济却繁荣和发展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