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2011年工作会议“破例”未明确提出全年信贷增长目标,而是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分析人士认为,2011年经济增长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可能是信贷目标没有敲定的主要原因。在稳增长与控通胀“夹缝”中,信贷投放决策异常艰难。此外,央行推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将改变传统的信贷目标制定模式。
近期央行在资金供给方面频频强调“合理社会融资规模”。央行副行长胡晓炼表示,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会体现在社会融资总量上,社会融资总量调控应按满足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正常需要掌握。银行信贷是社会融资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信贷增长要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相吻合,特别要考虑经济增长目标和通胀控制目标。
分析人士认为,央行未确定信贷目标而强调“合理社会融资规模”,传递出两个重要讯息:
一方面,目前对于信贷增长的合理目标存在很大争议,核心就是“稳增长”与“控通胀”这两大目标的权衡。展望2011年,通胀水平高于2010年基本已成共识,但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仍存在,这可能是信贷目标没有敲定的重要原因。
2011年,我国经济形势更为复杂。国内方面,随着前期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加上去年上半年经济增速较快,今年前两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延续回落态势。如果收紧信贷,可能影响到前期开工项目的续建,尤其是地方融资平台可能面临资金面紧张甚至断裂的风险,继而影响到银行业资产质量。
国际方面,欧美国家有再度出现较大经济波动的可能性:一是美国年中随着金融机构合约的集中到期,业内人士担心会出现新一波“次债危机”;二是欧元区债务危机有愈演愈烈之势。
增长面临内外不确定因素,意味着对信贷增长的调控可能更多是“边走边看”:如果CPI涨幅控制在4%,GDP增长较预期快,贷款增速也可以适度加快;如果GDP增速为8%,通胀较预期更高,为了控制好通胀,贷款增速应有所下降。对CPI上涨也要具体分析,如果CPI上涨是由于输入性通胀或短期非核心通胀,信贷增速有所加快也情有可原。
另一方面,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将影响社会对银行信贷增长的需求量,这或许是央行不急于敲定信贷规模的又一重要原因。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是我国金融市场改革一直坚持的方向。“十二五”期间,直接融资市场将继续扩大,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将倒逼银行转型。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直接融资占全社会融资的比例将显著提高,社会对间接融资的需求也将降低。
此外,在央行推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对传统的“信贷目标”也需要有新的认识。中国证券报此前报道,央行近期酝酿信贷管理体制改革,意在将信贷管理方式从行政管制向综合运用市场化调控手段转变。如果该项举措得以实施,意味着央行可能不再设定信贷目标,而是根据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动态拨备率、存贷比指标来指导信贷投放;此外,从2011年起,央行将对各银行按月测算及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措施。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期表示,“十二五”期间利率市场化可能取得明显进展。利率市场化要求金融机构具备“硬约束”条件,包括资本充足率等要求。同时,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将被迫加快转型,加快中间业务等发展,逐步降低信贷投放占比。 (来源:中国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