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胀和担心经济下行之间,短期货币政策的天平或许仍会倾向于前者。针对5月CPI可能创新高及继续上升的通胀预期,分析人士预计,央行6月或再度加息。但同时,应避免过度紧缩。在通胀得到抑制后,调控可能会更加谨慎。目前政策处于微妙的权衡中。
进入5月,价格运行情况有所变化。中旬以来,蔬菜和猪肉价格上涨显著,水产品、鸡蛋季节性涨价均超出历史同期水平。此外,物价继续呈全面上涨态势而不仅局限于食品领域。3月和4月非食品价格涨幅均超出历史平均水平,5月仍面临上涨压力。
多家机构预测,5月CPI同比涨幅将维持高位,可能创年内新高。如果对以往央行在CPI同比涨幅创新高后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进行分析,不难得出加息又在“叩门”的推断。不过,有市场人士认为,加息无助于抑制由食品价格上升引发的物价上涨。但也有市场人士表示,加息的重要性在于防止物价上涨由食品领域向其他领域全面传导。
同时,通胀压力在加大。由于6月的翘尾因素为年内高点,这一因素将推动6月CPI同比涨幅上升。如果6月非食品价格的涨势没有得到较好抑制或食品价格再度出现反季节性上涨,CPI同比涨幅可能再创新高。甚至有机构预测,6月CPI同比涨幅存在突破6%的可能性。
除了不断攀升的CPI之外,资产类价格上涨,主要是房价高位运行,房租及其他各类租金上涨,都不断推高市场通胀预期。
从长期看,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还包括:国际输入型通胀因素持续存在;资源价格改革带来的物价上涨和通胀预期;劳动力成本长期上涨;市场流通机制不完善、税费制度不合理等。这些因素的改善有些依赖于外部环境变化,有些需推进相应的改革。即使国内出现经济增速放缓,不考虑其他条件的变化,这些通胀因素仍将长期存在。
在上述情况下,防通胀仍是当前宏观调控首要任务这一政策基调短期内可能不会发生变化。近期银行体系自主利率市场化的行为实际上已体现出其对资金价格的修正。今年以来,“资金脱媒”现象显著。银行主动调高理财产品收益率、存款利率,反映其资金成本上升趋势。货币政策理应对此作出反应。不加息,将会导致更多资金以“影子银行”的形式游离于监管范围之外。这样,一方面将加大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另一方面,也可能埋下新的金融安全隐患。
但是,随着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创下9个月新低,对国内经济减速的担忧在增加,调控要做更多的通盘考虑。近期企业层面融资难等问题层出不穷,实体经济面临不少压力。此外,美国新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不佳,为下半年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一层阴影。综合来看,经过一轮较为严厉的货币紧缩后,如果下半年物价上涨态势得到遏制,调控需更加谨慎。当前调控应更加注重前瞻性和预判性,避免下半年国内外不利因素叠加,出现“超调”。近几周央行连续净投放资金情况表明,调控已更加注重节奏和力度。
分析人士认为,5月和6月CPI同比涨幅的刷新将导致央行继续加息。就6月来看,出于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忧,央行可能选择不对称加息。此外,视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情况,6月也不排除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