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吹风:利率市场化不宜“拖”,但也不宜“急”,需统筹考虑。
央行12日表示,目前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具备,下一步将继续积极推进。在此过程中,央行将充分考虑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各方面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央行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强调,中国利率市场化始终都在推进,思路上没有太大障碍,具体操作上主要是要考虑顺序安排和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思路,周小川在去年初所发表的《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就已经清晰地勾勒出。
他指出,利率市场化要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让其在竞争性市场中产生定价,在一定程度上把财务软约束机构排除在外。
截至目前,经过一轮大规模的金融机构改革,几乎所有大中型商业银行不仅资本得到了补充,而且已成为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0年,农业银行、光大银行上市后,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为推进下一轮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础。
那么,硬约束的标准如何确定?周小川指出,可以把宏观审慎性几项标准作为一个标尺,建立一个适应宏观审慎管理需要的稳健性标准,同时还要区别系统重要性机构和非系统重要性机构,也要区分资本类型和质量,这关系到公平竞争的基础和损失吸收能力。
“对于达到宏观审慎性标准的金融企业,就应该有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周小川称。
与此同时,要考虑逐步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的价格。周小川直言,这也许无法一步到位,但总体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应整体推进,在放开存贷款利率的同时,其他一系列上、下游产品和替代产品的定价权也应同时交由市场决定。这还涉及行政与监管当局对套利行为的态度。
周小川还提醒,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银行产品的过分交叉补贴,大力加强对客户的宣传教育,要进一步确立市场定价权,使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强风险定价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