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嘉能可集团(Glencore)宣布,已与瑞士矿业公司斯特拉塔集团(Xstrata)达成合并协议,将通过每2.8股换1股的方式合并斯特拉塔集团,总资金规模高达619亿美元,成为至今为止矿业领域最大的合并交易。
合并后,新集团将控制国际动力煤贸易量的32%,锌产量的15%,并成为全球第三大铜生产企业,在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之后成为世界第四大矿业巨头,总市值预计将达到900亿美元。
国际动力煤贸易市场</B><B>形成“产业链”形式的行业垄断
嘉能可集团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矿业生产企业,旗下控制的矿产资源也无法与必和必拓、力拓这样的矿业巨头比拟。但嘉能可集团却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贸易商,在铜、镍、铝、锌、动力煤等多种大宗商品的全球交易量中占据了40%至60%的份额。在国内,嘉能可集团也并不为人所共知。但在中国市场,嘉能可集团的合作伙伴几乎囊括了各大大宗商品行业的国企和民企,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铝、五矿、神华、中煤、中粮、中信、紫金矿业等。此外,嘉能可集团还与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罗斯柴尔德家族获得了国际银行资金上的支持。
斯特拉塔集团在国内的知名度也并不高,但是在煤炭领域,斯特拉塔集团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斯特拉塔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动力煤生产企业,资源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南非和哥伦比亚,2011年集团煤炭产量达到8530万吨。更重要的是,斯特拉塔集团每年都会与日本电力企业进行年度的动力煤合同谈判,掌控动力煤合同定价权,左右国际动力煤价格走势。
嘉能可集团与斯特拉塔集团合并,将极有可能在国际动力煤市场产生的行业垄断。他的垄断形式并不像必和必拓、力拓两大矿业巨头形成的“产业联盟”形式的行业垄断,而是自上而下,“产业链”形式的行业垄断。在大宗商品行业中,销售渠道的建立比一般行业都稀缺且重要,“产业链”形式的行业垄断将可能更加“致命”,生产到销售整条产业链“一家独大”势必将对国际动力煤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印尼动力煤资源旁落 定价全靠机构指数
其实早在去年,对于全球最大动力煤出口国印尼的“资源兼并战争”早已开始,并购直接来自于罗斯柴尔德家族。内森尼尔-罗斯柴尔德以“借壳重组上市”的方法,斥资30亿美元成立一家现金壳公司---瓦拉公司(Vallar),并以现金方式收购印尼最大的动力煤与出口生产企业布米资源公司(PTBumiResource)和印尼大型煤炭生产企业贝劳煤炭公司(PTBerauCoalEnergy)大部分股权,并以整合后的两家印尼煤炭企业资产为基础,组建布米集团(BumiPlc.)并在伦敦上市,而罗斯柴尔德家族将拥有新的布米集团34%的股份,并成为集团第一大股东。
2011年,仅布米资源公司一家子公司的煤炭产量就达到6600万吨,占据印尼煤炭市场近20%份额,是中国、印度、韩国等国家的主要煤炭出口企业之一。印尼煤炭企业为何如此贱卖公司股权和大量的优质资源?真正的原因是上市重组前,布米资源公司和贝劳煤炭公司都伴随着相当庞大的债务,而债权人就是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嘉能可集团。
而在定价方面,印尼也丧失了自主的定价权。印尼矿产与能源部每月都会发布印尼动力煤出口引导价,而定价并非政府自己制定,而是根据各大国际能源研究机构,如普氏、阿格斯、巴洛金科和麦克克罗斯基,测算出的均价制定。这无疑是把最为宝贵的煤炭定价权拱手让人。
国内煤炭需求开始依赖进口 外企垄断动力煤“定价权”
2011年,我国煤炭进口量进一步攀升。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11年全年我国硬煤进口总量达到1.824亿吨,年增长达到10.8%;2011年褐煤进口量激增至3979.7万吨,同比大幅增长超过98.1%;合计煤炭进口总量达到2.22亿吨。并一举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
随着煤炭进口量的上升,国内对于进口煤炭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按照2011年全国煤炭产量35亿吨计算,我国对进口煤炭的依赖度为6%。但在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国内铁路运输瓶颈的限制,为保障煤炭供给的稳定性,进口煤炭占据了整个物流环节中重要位置,江苏、江西、浙江等省电力行业对进口煤炭的依赖程度甚至达到15%-20%。目前,国内煤炭进口企业主要以私营企业与贸易公司为主,电厂直接参与较少。而这些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并且较为分散,在国际煤炭市场中定价权和话语权更是微乎其微。
从进口来源来看,我国主要以进口印尼动力煤为主,但进口煤炭中高热值动力煤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低热值次烟煤和褐煤占较大比重,根本无法触及高热值优质动力煤资源与定价权,而高热值动力煤价格的走势恰恰决定着国际动力煤价格走势。一系列的国际煤炭资源整合更加加剧了国际矿业巨头对各煤种、各煤质、各地区煤炭市场的垄断,而定价权也牢牢掌控在他们手中。更危险的是,随着我国煤炭进口量的持续增长,国际煤炭价格的变化与波动也将进一步牵动国内煤炭价格的走势,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和经济转型产生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