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美国商务部在光伏反倾销案中开出高额罚单,引发中国各界强烈不满。24日,尚德、英利等4家企业高调成立“光伏可持续发展联盟”,抱团应对;中国商务部也发布公告,认定美国部分可再生能源产业扶持政策违反WTO规定。
光伏“双反”案对中国企业影响几何?中国政府和业界该如何应对?遭遇困境的中国光伏业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
任由“双反”成真 中国或被挤出美国市场
中美之间的这场光伏纠纷源自于去年10月,美国SolarWorld等7家光伏企业向美政府申请,要求美国商务部向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超过100%的关税。
继今年3月份美国商务部初裁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2.90%至4.73%的“象征性”反补贴关税后,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初裁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31.14%至249.96%的反倾销税率。这是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在国外遭受的第一起贸易救济调查。
据美方统计,2011年中国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金额约为31亿美元,此次关税决定将影响到59家中国太阳能公司。
晶澳太阳能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德胤告诉记者,如果美方实施“双反”,预计中国企业对美出口将增加36%左右的成本,基本不再有价格优势。
很显然,如果10月份美国商务部在终裁中维持原判,中国光伏产品将被挤出美国市场,欧洲市场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有分析认为,美国发起光伏“双反”调查,并非完全出于大选的需要,遏制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是其目标之一。因为美国本土也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而中国企业是有力的竞争对手。
抱团抗争 “绕道而行”
面对美国的“双反”大棒,中国有关部门采取了反制措施。早在“双反”案立案之初,中国商务部就曾表示,将对美国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启动贸易壁垒调查。24日,中国商务部初步认定美国6项被调查措施违反WTO有关规定,对正常贸易造成扭曲。
另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已经向商务部申请,要求对美、韩两国出口中国的多晶硅原料提出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中国光伏企业在积极抗辩、应诉的同时,也开始审慎地走国际化道路,将生产线和订单转移他国(地),规避征税风险。
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协调下,中国14家主要光伏电池生产企业组成了联合应诉团队,以一个声音、一个步调进行联合抗辩。
在积极应诉的同时,包括晶澳在内的一些大陆企业正在酝酿“绕道而行”,即将相关制造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台湾等地,以此规避反倾销税。 事实上,美国国内也有支持中国的声音。美国大型太阳能制造商以及代表全美1000余家制造商的美国太阳能工业联盟,均对此次初裁措施表达了强烈反对。认为此初裁决定是短视行为,是奥巴马政府推行清洁及可再生能源政策的严重倒退。
专家指出,全球化环境下打贸易战,从来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双方保持克制和沟通,化干戈为玉帛,方是上策。
破除“两头在外”困境
光伏“双反”案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光伏产业核心技术和市场在外的巨大风险。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稳定国外市场的同时,扩大内需,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光伏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路径。
近几年,在欧美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的刺激下,我国光伏产业获得飞速发展,目前产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但90%以上的产品销往国外,缺乏最核心的晶硅提炼技术,也让中国光伏产业一直受制于人。
去年下半年以来,在美国“双反”调查和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的影响下,中国光伏产业遭遇“寒冬”:产品价格跳水、银行不给贷款,原本积极性很高的地方政府也放缓了发展速度。
“一旦国外市场出现风吹草动,国内晶硅制造业就会出现大量产品积压、资金链断裂,不利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徐征说。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国内太阳能市场正悄然启动。2011年8月底,国家发改委出台全国光伏上网标杆电价政策;今年2月,财政部启动第四期“金太阳”光伏屋顶工程,主要针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终端,加快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是中国光伏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因为掌握了核心技术,开发了新一代薄膜技术,在传统晶硅电池遇到危机时,企业增强了抗风险能力。”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说。该集团薄膜电池的太阳能转化率已达到10%,成本低于晶硅电池。
业内人士指出,一旦通过提高太阳能转换率降低电池生产成本,最终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中国光伏业将彻底完成从政府补贴型向市场驱动型的转变,整个行业将迎来变革式的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