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月,受国际国内多重因素的影响,钢铁市场需求严重不足,钢价下跌难以止步,企业效益大幅下滑,钒钛钢铁产业遇到了较为严重的困难。
一、行业运行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产量增速逐月放缓。据省统计局统计,全省钒钛钢铁产业908户企业,今年1-7月生产粗钢965.26万吨,同比增长0.20%;钢材1259.40万吨,同比增长6.26%;生铁987.72万吨,同比增长1.92%;铁合金128.41万吨,同比增长28.15%;焦炭650.24万吨,同比增长4.70%;铁矿石原矿8432.18万吨,同比增长24.53%。生产钒制品2.57万吨,同比增长4.8%;钛白粉41.15万吨,同比增长6.45%。铁、钢、材、铁合金、焦炭、铁矿石原矿增速分别比1-6月下降1.03、0.28、0.88、9.39、3.21、3.04个百分点。
(二)经济效益大幅下滑。据省统计局统计,1-7月份,全省钒钛钢铁产业实现销售产值1900.05亿元,同比增长11.36%;实现利税总额68.19亿元,同比下降32.02%;实现利润总额13.42亿元,同比下降72.04%。销售产值、利税、利润增速分别比1-6月下降0.07、8.51、15.24个百分点。
钒钛钢铁产业中的上游和辅助行业生产经营形势总体上好于钒钛钢铁主业。1-7月,113户铁合金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36.23亿元,同比增长11.92%;实现利税总额8.94亿元,同比增长23.08%;实现利润总额3.20亿元,同比增长27.09%。34户焦化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00.54亿元,同比增长29.56%;实现利税总额3.83亿元,同比增长29.33%;实现利润总额1.01亿元,同比下降0.80%。119户矿山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62.12亿元,同比增长25.53%;实现利税总额31.80亿元,同比下降0.62%;实现利润总额20.21亿元,同比下降2.55%。39户碳素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5.36亿元,同比增长7.35%;实现利税总额3.77亿元,同比下降19.31%;实现利润总额1.99亿元,同比下降29.27%。64户耐火材料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1.29亿元,同比增长14.16%;实现利税总额3.55亿元,同比增长17.27%;实现利润总额2.06亿元,同比增长25.08%。
(三)部分钢铁企业面临停产。由于欧债危机进一步加剧,引起市场需求严重不足,造成产品出口受限;国内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国内市场需求严重不足,钢材需求比去年同期萎缩30%以上,导致企业合同组织极其困难,企业库存大量增加,一些钢铁企业将面临停产局面。目前全省钢铁“一大四骨干”企业中,攀成钢停产400m3高炉一座,川威钢铁公司停产460m3一座,德胜钢铁公司停产420m3高炉一座,预计8月份后停产面还将进一步扩大。
(四)产品销售不畅且价格继续呈现下跌趋势。进入8月以来,产品销售继续疲软,产品产销率96.66%,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钢材价格继续下跌,但跌势有所减缓。其中建筑钢材价格继续下跌,热轧板卷价格跌幅减小,冷轧板卷价格弱势盘整,中厚板价格小幅下挫,无缝管价格稳中有降,型材价格稳中有跌,特钢价格以稳为主。目前成都市场螺纹钢代表品种价格由年初的4000元/吨下降到目前的3700元/吨左右,比7月底下跌了20元/吨左右;热轧板卷3850元/吨,比7月底下跌了50元/吨;冷轧板4550元/吨,比7月底下跌了30元/吨;中厚板3460元/吨,比7月底下跌了10元/吨;无缝管4800元/吨,比7月底下跌了30元/吨;型材3430元/吨,比7月底下跌了20元/吨;特钢4230元/吨,与上月基本持平。
(五)经济效益继续下行。随着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板材、建筑钢材大部分品种边际贡献已为负。同时,原燃材料价格、融资成本和人工成本偏高,使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两头挤压,使企业效益大幅下滑。攀钢集团、川威集团、达钢集团、德胜钢铁公司、西南不锈钢等主要钢铁企业由于受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影响,产品销售十分平淡,加之钢材价格低位运行,导致钢铁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企业亏损严重。
(六)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新建3、4号焦炉工程主体建筑物土建施工基本完成,其中4#焦炉砌筑完,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川威集团钒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进展顺利,7月25日原料场主控楼等主体建筑全面完工,具备受电条件。7月初2#高炉炉顶设备安装完成,7月31日球团链篦机、环冷机、回转窑设备安装完毕。四川省富邦钒钛制动鼓有限公司1000万件钒钛制动鼓项目目前两座600m3高炉、180m2烧结系统、两条铸造生产线已完工。
二、下一步拟采取的措施
一是抓好两头,即原料和销售,在做好预测预判的前提下,贴紧市场,尽可能降低原材料采购价,同时转变营销模式,努力扩大产品销售市场;二是抓好生产环节,大力开展对标挖潜和降本增效活动,以较低生产成本应对市场的冲击;三是狠抓观念转变,创新思路、创新管理,主动适应市场严峻形势的需要;四是变危为机,努力调整产品结构,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