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眼里,银行挣的钱永远太多了。
虽然三季报显示,银行业的利润增幅正在继续回落,但与A股上市公司整体利润下滑4%相比,16家上市银行实现17%的平均利润增速,还是太过扎眼。
只是,这“扎眼”的业绩,无法就此将低迷的银行股抬升起来,各大基金还在继续减持银行股。
除了利润增幅下降之外,市场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压缩息差、资产质量下行等问题的担忧,是一直以来制约银行股反弹的主要因素。而在利率市场化步伐有限的前提下,整体经济不景气、非银行企业利润下滑的宏观背景,使得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更受关注。
不良贷款“双降”时代结束
中国银行业持续数年的不良贷款“双降”时代进入末日,这一去年四季度初现端倪的趋势,如今愈发明显。
三季报显示,16家上市银行第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3879.33亿元,较二季度增加100.24亿元,较年初增加180亿元。也就是说,三季度单个季度的增加额,就超过了上半年两个季度,显示不良贷款余额总额增加之外,增速也在加快。
不良率方面,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7%,高于二季度末0.9%的水平。
16家上市银行中,仅有工行和农行仍然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的“双降”。
而出现“双升”的银行数目则在增多。上半年末为7家,三季度则上升到9家,分别为交行、平安、光大、兴业、招商、民生、浦发、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
其中,不良率较年初增速最大的是平安银行。三季度末,平安银行不良率为0.8%,较年初增加0.27个百分点。
各个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商业,在区域上看,长三角尤其是温州情况最为严重,如平安银行温州分行的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占到了全行的32%。
近日,各个银行温州分行的行长召开了一个联席会议,会议透露,9月末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至3.27%,远远高出全行业0.97%的水平。这个由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召集的会议,旨在鼓励行长们保卫资产质量。
11月1日公布的PMI数据为50.2%,时隔两月重新回归牛熊分界之上。但该数据有所反复,难以说明中国经济的企稳基础是否牢固,而这也直接将影响到银行面临的资产质量压力。
上述温州银行行长的联席会议上,某国有大行的一名负责人发言称,银行也许还需过上两三年的“苦日子”。
至少在四季度,银行资产质量还将继续承压。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昨日发布的《2012: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认为,全行业四季度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还会继续攀升。
报告称,2012 年全年,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规模将同比增长10%以内,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将达到 1%-2%。
信贷风险被低估
尽管不良贷款的数字已经不乐观,但在部分券商、甚至是众多商业银行直接从事不良贷款管理的工作人员看来,银行业的信贷风险被低估了。
对于少有的实现不良贷款“双降”的两家银行之一的农行,东方证券研报认为,在没有进行大额不良贷款核销的情况下,三季度农行不良贷款余额环比继续下降5.57 亿元的业绩,说服力不足。
三季度农行计提了108.49 亿元资产减值准备,而拨备余额环比增加了约108.92 亿元,东方证券由此判断,农行基本未发生核销。
另一国有大行中国银行也同样遭到了机构的质疑。瑞银发表报告称,中行第三季净利润增速(10.37%)高于该行与市场预期的5-6%,主要是因为坏账拨备低于预期。
该行三季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计提了136.69亿元的贷款减值准备,比去年同期降低31.01亿元,说明二季度以来计提拨备的力度有所下降。而以降低计提拨备力度的方式来提高利润表现,将加大坏账风险。
此外,瑞银还认为,中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93%,属于世界同业中的较低水平,与投资者的预期有很大出入,认为中国银行低估了不良贷款的情况。
瑞银称,在中行正视不良贷款问题之前,即使收入高于预期,仍不会上调公司评级。
计提拨备力度下降不仅存在于中行。东方证券报告称,三季度上市银行合计计提了487.89亿元的资产减值准备,比一、二季度514亿元左右的规模反而有所下降。而在同期内,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了100亿元。
除了具体的数据高低之外,数据的真实性及分类办法,同样也被质疑导致信贷风险被低估。
虽然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不到1%,但上述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真实不良贷款率高于账面不良贷款率:有59.62%的受访者认为真实的不良贷款率达到了1.0%-1.5%,有28.85%的受访者认为真实的不良贷款率达到了1.5%-2.0%。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调查报告的52位受访者,全部都来自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管理部门。也就是说,银行的不良贷款管理人员,都不相信这些不良率的数字。
此外,对于五级贷款分类制度(正常类、关注类、可疑类、逾期类、损失类,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在受访的这些直接从事不良贷款工作的商业银行人员看来,本身就存在着风险偏差。
商业银行极可能采取某些处理方法将本应该归入次级类、可疑类甚至损失类的贷款归入关注类甚至正常类,借此降低账面风险和不良贷款率。该报告中,53.85%的受访者认为,关注类账面风险与实际风险偏差最大。
“信贷风险一定程度上被低估。另外,绝大多数上市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大幅攀升,未来有发生恶化而向下迁徙至不良贷款的风险。”报告称。
稳增长推迟不良贷款爆发
尽管信贷风险被低估,但中央的稳增长政策,将推迟不良贷款的爆发时间。
最直接的原因在于,诸如原本被列入关注类、可疑类的贷款项目,银行不大愿意再继续贷款,却因为稳增长口号的提出,这些项目得以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名义,继续获得银行的贷款,从而推迟不良贷款形成的时间。
此前,中金公司曾发布研报,认为稳增长政策中包含的融资平台贷款政策的松动,有助于缓解银行的资产质量压力。
按照银监会的要求,法人机构的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仍不得上升,但对经营较好的省级融资平台可适当增加信贷支持,对通过资产重组和引入战略投资者可实现现金流全覆盖的融资平台视同全覆盖平台,对期限不合理的平台贷款可一次性修订合同。
由此,融资平台的不良贷款形成时间得以推迟。中金公司认为,今明两年融资平台的还款高峰有望平稳度过。
而上述针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部门人员的调查也显示,有69.23%的商业银行受访者认为稳增长政策将不影响甚至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并且有80.77%的商业银行受访者认为稳增长政策将导致不良贷款形成时间延后。
对于这一调查结果,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分析称,一个可能的解释是,2008 年金融危机后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及其影响仍然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在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通货膨胀不断加速,通货膨胀降低了还贷成本,2009-2011 年,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降低。
尽管被延后,但2008年的经济刺激引发的信贷风险最终还是在2012年显现。而此轮稳增长政策延缓的不良贷款,在未来的某天,终究还是要浮出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