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稳定顺行,指标优良的精料生产,到从未接触过的经济配矿;从平均两个月变一次料,到平均两天变一次料;从一年消化5万吨低价矿,到四个月消化26.4万吨低价矿;低品质矿配比从4.62%到20.18%……这样的变化,对于任何一个钢铁企业来说都是痛苦的。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钢铁市场形势和业已存在的钢铁“寒冬”,首钢长钢公司砥砺前行,用这样的变化闯出了一条生存之道。今年1至9月份,共消耗低品质矿29.5万吨,在产能完全释放的前提下,烧结矿吨产品成本降低45.14元。
观念转变开辟攻坚主战场
搞冶金的人都深知烧结矿质量的好坏不单单反映在下道工序的高炉生产上,而是贯穿着整个钢铁生产流程,炼铁、炼钢、轧钢,每一道工艺都可能因为源头原料的质量问题显现出不同的症结。这一点,首钢长钢公司每一名领导班子成员很清楚,该公司烧结厂厂长王宏兵很清楚,每一名烧结厂的职工也很清楚。多年来,他们已经在精料生产摸索出了成功的经验,烧结的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叫得响当当。经济配矿没有可参考的科学依据和经验,对它的效果,业内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明摆着,搞经济配矿就是在“刀尖上跳舞”。但是,面对愈发严峻的钢铁企业形势,生存下去的硬道理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不紧贴市场的生产是盲目的生产,不讲经济效益的生产组织是不科学的生产组织。于是,首钢长钢公司在这场生存攻坚战的较量中,深刻地感受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在市场经济的狂流中,不紧跟市场只有毁灭一条路。而经济配矿,正是他们全力推行生产组织与市场紧密结合这一转变的产物。
对于烧结工序来说,原燃料成本在烧结成本中所占比重在90%以上,降低配矿成本,对钢铁企业降本增效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同样不言而喻。
但是,职工们不这么想,习惯了精料生产稳定顺行,而且各项指标优秀的他们,不愿意改变。因为“吃”杂料会把他们多年积累下来的好指标、好成绩给“毁”了。所以,当经济配矿的任务下达时,有的职工出现抵触情绪,他们说,“放着往脸上贴金的事不干,非搞什么经济配矿,这是‘砸饭碗’、自寻死路。”
对此,长钢公司领导班子多次深入烧结厂与各层面的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将当前形势下走经济配矿符合企业生存之道,必须推行的理念层层传递、层层贯通。
当职工们清楚了钢铁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明白了企业面临的巨大压力,他们从低着头干活、伸着手要工资的小圈圈中走出来,能够睁大眼睛看形势、看市场的时候,厂长王宏兵的一席话击中了职工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烧结厂是长钢的一份子,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我们必须担起与企业同生存、共发展的责任,搞经济配矿,降低生产成本,是当前不二的选择,是让企业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径。”观念的转变直接体现在职工们的行动上,他们不讲条件,不讲客观,在从精料到“经”料的转变中付出了百倍的艰辛。
高温下的烧结机旁,职工们手拿风镐,一点一点地清理着台车上粘着的矿粉,4月份一个月,三、四百块台车因为糊堵严重全部更换了一遍,这个工作量是过去1年的工作量;6、7月份,骄阳似火,班中清理不完的炉篦只能下了班继续清理,每每清理完毕,职工们几乎虚脱。
12个料仓被糊堵了一多半,职工们只好下班后用安全带把人吊下去,用铁镐一点一点地往下扒。
过去停产检修时才需要清理的滚筒,现在变成3天一清理,密闭的滚筒里,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石灰粉末,粘在身上,一出汗就会刺得生疼,眼睛被扎得通红,呼吸都无法顺畅,但为了生产,为了企业的生存,职工们无怨无悔。
困难面前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没白天、没黑夜、没休息日地扑在生产现场,一个一个地解决从未遇到过的难题,尽量让职工们能好过一些,尽量把山一样的低价劣质矿变成合格的烧结矿送进高炉的“嘴”里。
就这样,铁前工作部所有涉及到的技术质量处、计财处、供应公司、仓储公司等单位积极行动起来,全力配合烧结厂推行经济配矿。烧结厂则广泛发动全厂各层次人员献计献策,制定了既抱“西瓜”,也捡“芝麻”的详实方案,确立了厂级攻关课题6个,科室、车间级攻关课题27个,班组级攻关课题39个,共72个攻关课题,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力求通过课题攻关,实现降本增效任务的完成。
着眼大局激发更大潜力
在生死存亡的抉择中,要么灭亡,要么爆发出生存的弹性逆势而上,长钢选择了后者。各单位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自己的“小饭碗”上,而是站在公司全局,有一份劲儿就出两份的力。烧结厂摒弃有什么吃什么的传统思想,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铁前工作部的全力协调下,他们主动介入,从采购源头严把矿粉质量关,尽可能地为经济配矿稳顺进行创造条件。经公司同意,他们成立了矿粉资源市场信息调研小组,选派具有丰富烧结生产经验和原料判断的人员配合供应处采购人员,驻外调研矿粉资源市场信息,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市场调研、经济性评价、烧结性能初评、确定资源、工业生产、原料使用档案机制。
两单位外派人员不负众望,他们的足迹涉及5个省、25个矿粉基地,先后对太原娄烦、大同阳高、灵丘、天镇;内蒙丰镇市、武川县、固阳县、乌特拉前旗;陕西华县硫酸厂;河北涞源、沙河;山东铝厂等厂矿进行了考察,取回样品20多个,对省内及周边地区精矿粉的产量、品质、价格及运输方式等有了明确的了解和认识。还先后5次到日照港和连云港,对外矿资源量和实物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取样分析,并及时核对信息和外矿的性价比。他们的这一举措不仅为公司采购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代县精矿的价格下调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还先后为公司提供了性价比相对高的印矿粉、伊朗粉、马来西亚粉、墨西哥粉等10余种。
其间,外驻人员发现一批澳矿粉中二氧化硅含量实际检测结果比贸易商提供的高出5%,他们及时将信息向铁前工作部汇报,为供应处的价格谈判提供了依据,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
随着经济配矿工作的推进与矿粉市场资源局面的打开,性价比较高的矿粉源源不断被采购回公司。近几个月以来,驻外市场调研人员共收集矿粉资源信息240余条,选购矿粉70余万吨。到9月底,烧结生产已使用铁矿27种。
应对考验积极破局解题
经济配矿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考验,首钢长钢公司始终抱着积极的态度,“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个局一个局地破,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解,一道关一道关地闯。
烧结生产最讲究稳顺,但受市场资源影响,在原燃料采购时以价格优先为原则的条件下,粗粮细做,烧结使用劣质褐铁矿比例达50%以上,且16种原料中有9种原料为高硅高铝低品位矿粉,单一品种原料使用周期短,原料结构变化频繁。1至9月份就调整原料结构76次,比2011年全年的变料次数都多。其中7月份一个月就调整配料16次,8月份调整配料13次,平均每两天就调整一次配料。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烧结矿产质量大幅波动,品位稳定率等经济技术指标出现下降趋势,生产操作难以适应。
长钢公司主动出击,先后安排技术人员到石横钢厂、临钢、莱钢、新兴铸管等企业学习取经,取得了对方使用低价矿的经验,向公司提出了品质好的矿种搭配多种低价矿同时使用的方法,最大限度提高低价矿比例,确定了以一到两种高品质矿加一到两种中等矿粉配加两到三种低品质矿粉。在使用低品质矿的同时,烧结主料种品位要达到62%以上,配入比例不低于20%的低品质矿基本配比方案。
生产组织中,烧结厂和生产处有序配合,摸索出应对频繁变料最有力的办法就是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他们全盘否定过去精料生产时,看火工在一定范围内可调整参数的做法,制定了严格的操作纪律,明确了各层级的职责。每一次变料,厂领导和职能科室负责对原料结构进行调整,车间负责对工艺控制参数进行调整确定,班组严格执行车间制定的工艺操作方案。科室、车间谁出方案,谁负责到底,跟班服务。到了具体操作环节,职工只需要严格按照发放到手里的参数指标进行操作即可,对于出现的问题,职工、车间、科室、厂,一级一级向上反映,发现问题,不管什么时间,各关口的负责人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生产现场,研究制定解决办法,直到问题消除。工作方法的创新使生产一线的信息在第一时间被反映出来,由原料结构变化给生产带来的影响从原来的3至4日缩短为4小时以内。
经济配矿中的一些物料烧损偏高,导致了烧结矿产量降低,品质下降。职工们辛辛苦苦干出来的东西一过筛全成了返矿。烧结厂工艺、设备技术人员齐上阵,在不断的摸索中,他们发现,当料层厚度达到740—750毫米时,烧结矿品质下降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但烧结机台车栏板高度为700毫米,为了保证超高料层生产,烧结厂先后提高了隔水板高度、调节了平料器高度,对宽皮带布料出料口进行了改造,对台车两侧挡料装置进行了改造,并增设了料位测厚装置。生产理顺了,设备理顺了,这些小改小革使得劣质矿的使用比例逐步提高,2012年9月份达到20.18%。
在经济配矿的条件下,首钢长钢公司上下齐心,实现了前九个月烧结矿转鼓指数78.42%,同比提高0.58%;烧结利用系数1.41t·m2/h,同比提高0.04t·m2/h。人造富矿完成计划的100.59%。
一盘难下的棋,首钢长钢公司边学习、边思索、边实践,破解着一个个经济配矿的“局”,实现了高炉供料保质保量,降本增效工作迈出可喜步伐。
随着第三批降本任务的下达,首钢长钢公司对烧结工序定下了在确保烧结矿品质且有害元素不影响后续工序生产的情况下,增加劣质料配入比例,力争达到25%,月消耗劣质矿达到6至7万吨的目标。他们在经济配矿深挖潜力的实践中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