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不久前走访了位于内蒙古最西段与蒙古交界的策克口岸,这是中蒙煤炭贸易的重要通道。自1992年设立策克口岸开始,煤炭贸易逐渐繁荣,在国内煤炭行业景气的时候,排队进出口岸的运煤车每天有2000多辆。然而,笔者在口岸走访时,看到不少运煤车停驶,据口岸边检站的工作人员介绍,每天往来运煤车不足百辆。
前些年,在国内煤炭需求不断上升的刺激下,蒙古原煤从最初的每吨20多元涨至每吨400多元人民币。加之国内从事煤炭进口交易的企业各自为政,从内部恶化了与蒙古方面价格谈判的环境,被蒙古掌握了提价的主动权。近来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原煤市场不景气,原煤价格大幅下降,而蒙古市场原煤价格下跌远不及中国的情况,导致我国从蒙古进口原煤的企业反而赔本。很多中国煤炭企业被迫停止进口。那么这种不平等的边境贸易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要追溯到今年5月份蒙古国议会通过了一项针对外国投资者的法案,该法案限制外国企业在蒙古开采资源。外国企业如果想进入蒙古进行资源开发,必须通过与蒙古企业合资的形式进行,股份不得超过总额的40%。这一规定,使中国与蒙古长期合作的煤炭企业陷入被动局面,
第二,蒙古的相关企业在国内政策的支持下,提出不平等的贸易条件。在蒙古塔本陶勒盖煤矿进行煤炭开发的中国企业要出资买车,而车辆必须挂蒙古牌照才能往返口岸与煤矿。蒙古企业还规定,从事煤炭运输的司机中,蒙古国籍的司机要占九成。在煤炭交易基本停滞后,几千台重型运煤车辆成为无法收回的投资。
第三,中方一些企业身陷蒙古国煤炭进口的既成合约中不能自拔。一些中方公司在煤炭前景看好时与蒙古煤炭企业签订的合约规定,若开发煤炭吨位和开发时间不到,将以降低股份或者提高每吨价格为惩罚,因此中方企业无法全身而退。
蒙古煤炭资源丰富,而中国资源需求旺盛,造成中蒙边境贸易以蒙古牵着中国鼻子走的现状。蒙古相关企业抓住中国人不团结的弱点,对中国企业采取“分化”政策,挑起国内企业在价格上的不平等竞争和内幕交易。蒙古在能源开发上出台含有歧视性制约政策,鼓励企业利用政策空间和缺陷乘机宰客。现在的中蒙边境贸易可以说处于一种不对等的状态。长此下去对中国不利。中方企业在边境投资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停顿,造成巨大浪费。在与蒙古的煤炭贸易中,中国的被动局面具有一定代表性,我们应从中汲取前车之鉴,以免重蹈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