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工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由美国非常规天然气大发展而带来的巨变。
除了中东地区既有的原料低成本,美国大量页岩气的开采,带来了化工成本的大幅下降,现在北美地区已经是除了中东之外的全球化工原料低成本地区。相对于欧洲和东亚地区采用高成本的石油原料化工品,美国化工产业更多地使用页岩气中的乙烷等重氢物质,作为其化工产品的原料。这也让一些原来在欧洲和南美投资的国际化工公司,看到了新的机会,纷纷决定重新布局美国市场。
对中国化工行业而言,现在不仅面临着国内需求的下降,也面临着来自中东和北美低成本化工产品的竞争。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化工企业将何去何从?为此《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了德勤全球化工行业领导人杜恩·迪克森(DuaneDickson)先生以及德勤中国化工行业领导人观洋(YannCohen)先生。
第一财经日报:现在全球化工市场整体都不景气,很多化工公司都出现亏损或者利润下降,中国公司尤其如此。这会不会引发新一轮整合潮?
德勤:当前中国的化工行业确实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但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契机,重新审视行业中无论在生产制造还是在供应链体系中的低效企业,对他们进行整合或关停。这在世界上已有很多先例。中国已经宣布的许多新建产能将采用更高效的技术,这也将给既有的低效产能带来巨大冲击。
此外面临产能过剩压力的中国化工企业,尤其是不拥有上游资源的化工企业,在努力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将会更多考虑向下游整合的潜力。
日报:受页岩气的影响,很多跨国化工企业已经在北美开始增加投资,这对中国化工行业将有什么影响?原本在中国投资的美国或者跨国公司会回流到美国吗?
德勤:目前美国70%的乙烯装置可以改为使用天然气为原料,这使得利用廉价的页岩气作为化工原料变得容易。但我们并不认为美国化工企业,或在北美投资的跨国化工企业,准备把产品大量出口。可能液化天然气(LNG)的出口量会增加,但还没有墨西哥湾沿岸的化工企业计划将聚乙烯或聚丙烯销往中国。北美化工产量的增加大多将用于满足北美市场需求和部分供应南美市场。如果有任何化工产品从北美出口到中国,更可能是石化下游衍生品。但在这方面直接同中东竞争的可能性不大,尤其考虑到中东也存在产能过剩,而未来沙特的一些装置上马还将加剧产能过剩。
对中国的影响更可能是在出口方面。对中国化工企业而言,美国一直是有着高吸引力的出口市场。未来美国石化产品的制造成本下降和供应的增加,将使美国对这类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少。
美国和欧洲的化工企业拥有技术上的优势。一些企业尚未投资中国,在过去5到10年间可能是出于对知识产权的担心,而近期则是因为缺乏剩余资本。中国作为全球发展最高速的消费市场之一,未来仍将吸引跨国化工企业的继续投资。
日报:美国化学品市场的近况如何?
德勤:美国化工行业最近的增长实际上并不出人意料。也许这听上去并不太鼓舞人,但是美国化工行业本身是健康的,处理了很多内部的问题,美国应对过剩产能和关闭工厂的速度很快,许多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已经破产。当前美国化工需求增长稳定,原材料成本也很有竞争力,这都使得美国化工行业近期表现不错。
日报:中国页岩气的发展对化工市场的影响将有多大?
德勤: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页岩气的成本问题。对中国的页岩气开发而言,即使现在政府每立方米补贴0.2元到0.3元,这依然是不够的,在成本上中国页岩气依然无法盈利;第二个是应用问题。即使页岩气成本下降,首先受益的,也是需求最大的将是发电和城市燃气,化工的优先级将排在之后。
在中国目前的能源供应结构中,有超过70%是来自于煤炭。出于节能减排的目的,中国的电力企业是有动力将燃煤电厂转化为燃气电厂的。此外,运输行业也会争夺页岩气的供应,美国已有此趋势,预计这一点以后在中国也会显现。
另外还要考虑的是化工生产装置。中国有多少乙烯工厂可改为使用天然气为原料?目前大多数是使用石脑油为原料的。综合来看中国页岩气开发也许在长期(10年以上)对化工行业有重大影响,但在短期内这一影响将比较有限。
日报:新材料是中国公布的七个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德勤对于中国的新材料市场有着怎样的展望?
德勤:除了新材料之外,还有一个先进材料的概念也经常被提及。新材料在中国指正被推动的一系列产品,比如有机硅、工程塑料、生物基材料等。而先进材料则更进一步,包括稀有材料、新催化技术、电池技术等。先进材料开发者致力于将各种难以找到或难以生产的材料结合起来,以创造性能上的优势。
回到新材料的概念上面。在中国新材料也包括水处理化学品,目前该行业高度分散,未来在国内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在这个行业中,除了销售化学品,更重要的趋势是提供解决方案和现场服务。意味着帮助客户提高制造工艺的生产效率,减少废物和有害物质的产率。这样的话出发点就不仅仅是销售产品,而是帮助客户获得更好的绩效。
如果放眼更广阔的领域,有些新材料产品在其他市场有,在中国还没有,但未来也需要在中国制造和使用。比如在水处理行业,下一个领域可能是膜技术、节能技术、海水淡化技术,这些技术将可以大大增加水资源供给。
我们刚刚出版的一期德勤化工季刊,专门关注了中国的水处理化学品行业,以便让大家了解这个行业趋势,包括配方、解决方案、服务等。在这个行业中竞争,中国企业需要从传统的基础化学品转向特殊化学品和解决方案,将各种要素结合起来。
美国和欧洲开始发展特殊化学品的时间比较早,而现在已经形成高度竞争的行业格局。欧美的行业发展经验表明,除了产品研发能力,还存在密切服务客户的要求,营销能力的要求。这样人们才能够充分理解并将各项技术的价值结合起来,去解决具体问题。因为有新材料是一回事,如何应用这些材料则是另一回事。需要了解客户需求,在性能和应用上加以解决。
日报:有人认为未来化工生产的原料来源会更加多元化。您认为在中国,煤化工能否取得像天然气化工在美国那样的效果?
德勤:关键取决于生产同样产品,而采用不同原料途径的经济性比较。比如用煤或天然气发电,只要都能运行顺畅,且环境合规,都是可以考虑的。在中国利用不同的原料来发展石化行业,这是个很好的想法。在中国已经建成了许多规模巨大的化工装置。如何能在不同时期利用最低成本的原料来进行生产,是各家企业尤其生产大宗化学品的企业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不管是使用何种原料,无论是煤还是天然气,在经济性上都要有竞争力。如果是使用生物质作为原料,同样需要具有竞争力,否则企业就无法实现可持续的生产。
在中国采用煤气化路线生产的化工产品,同中东进口的石化衍生品相比,目前成本更高。但长远来看,未来中东的天然气不可能永远保持如此低的成本。因此中国是有希望获得具有竞争力的替代原料的,这需要化工行业的持续努力,也是非常值得做的。
日报:中国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具有竞争力的原料?
德勤:需要至少10年以上的时间。不过这还得看情况而定,取决于中国有多大的决心持续地发展替代原料。理论上讲,可以使煤基或生物基的原料成本降低到相当于70~80美元/桶油当量的水平。这同时意味着,天然气的竞争力将一直很强,因为现在美国天然气原料价格已相当于20~25美元/桶油当量,即3~4美元/MMBtu.
另外最近我们看到,除了致力于降低生产成本外,中国的煤炭企业也在寻求业务的多元化。拓展现代煤化工,进军页岩气,都是目前考虑的热点。他们准备利用现代煤化工作为业务变革的第一步。在国外企业中已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帝斯曼(DSM),这家从煤炭开采起家的公司,后来向大宗化学品转变,之后又进入特种化学品。现在则是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领先企业,未来还会向前进一步发展。另外一些拥有充足煤炭资源的电力企业,比如中电投、大唐,在注重发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也开始进入现代煤化工。所有这些举措都将促进原料多样化在中国化工行业的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