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主要汽车市场相继陷入萧条时,对于未来市场的争夺变得越来越激烈。围绕着电动汽车主要原料——稀土的争夺战升级了!
对于美、日、欧而言,中国不仅是一块大蛋糕,也是一个原料补给站——低价进原料、高价卖给中国消费者。一边忙着切中国汽车消费市场这块大蛋糕,一边忙着在中国购入便宜的原材料——尤其是对电动汽车至关重要的稀土。
看这架式,大有中国必须大量出口便宜的稀土不可。真有点强买的意思!
失利的第一战
日前,由美国、欧盟和日本发起的稀土起诉已经进入调查期。这虽在中国意料之中,但确实是第一战已经失利。
今年3月13日,美国、欧盟和日本将中国告上WTO,理由是——中国对稀土、钨、钼三种原材料出口进行征税、配额限制和其他限制性措施。按照WTO的诉讼机制,针对美日欧提出的诉讼,中国应在60天内与他们进行谈判,争取通过磋商解决争端。如果确实不能在这一期限内达成协议,那么美、日、欧有权要求WTO成立工作小组进行调查。
事实上,今年7月,在WTO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会议上,中国极力拒绝设立专家组调查稀土出口限制的请求。但对方坚持诉讼,于是7月23日,WTO成立专家组、调查中国限制稀土出口一事。
最终结果如何?按照目前的进展,未来也未必乐观!在提交至WTO的贸易争端中,中国完胜美、欧、日的案例并不多。即使胜出,历时数年,相关企业已经苦不堪言。且此前的胜利的案例,更多针对中国出口至海外的产品,而不是被人"打"到家门口。
为什么美、欧、日如此渴望稀土?从某种意义上说,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那么稀土是新能源产业的血液。美国、欧盟、日本的起诉理由之一,即为稀土在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领域的重要应用。稀土中含有多种元素,应用于不同产品(少量即可提高该产品的性能),比如钕、镝等稀土元素是制造电动车马达磁铁的必需品,充电电池中需要用到稀土元素。以LaNi5合金(稀土镍氢电池的负极材料)为例,他是最佳贮氢材料之一,每公斤约可贮存氢约160升,不仅可以将高压贮氢钢瓶体积缩小到1/4,且能提高氢气的纯度(将纯度为99.999%的氢气提纯到99.99999%)。稀土镍氢电池是目前最常用的电池(用于手提电脑、电动工具等),因为其使用温度范围广、寿命长(可反复充放电500次以上),属于环保型绿色电池。业内普遍认为,未来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摩托车电池领域将大有可为。
全球一些重要汽车企业已经开始布局电动汽车领域,对于稀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比如日产汽车、通用汽车、本田汽车都推出了自己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车型。其动力电池中都不可避免地需求稀土。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谁掌握了稀土资源,谁就能拥有或部分拥有未来新能源时代的话语权。
中国必须两脱 稀土脱困、汽车脱困
可悲的是,尽管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稀土资源,却无法拥有未来的话语权。当下,正被人联手挤出局。
美、欧、日叫得越响,说明稀土的战略地位越高。可惜的是,中国却没有充分应用自己的优势地位。中国正陷入一个相当被动的局面——海外汽车巨头到中国倾销有路可寻、中国重要资源不卖不可以!
自然界有很多例子。比如甘蔗。被嚼完汁、或者榨完糖后,剩下的只能丢进垃圾筒内。如果一切如美、日、欧所愿,中国的汽车、稀土发展的最终路径或许是——低价稀土大量出口海外,高附加值的汽车通过各种渠道销往中国市场。如此一来,中国老百姓被"洗劫"两次。第一次,出口被榨走了一堆钱,可怜中国老百姓的纳税钱在出口返税中被消耗一部分、在各类补贴中消耗一部分。第二次,发生在购买汽车时,中国老百姓的口袋又被"洗劫"一次。
但是中国得到了什么?看看过去低价稀土时代,看看当下环境污染的程度就让人寒心。或许,在未来数年后,更惨的事件将会发生。
为什么我们必须走上这条不归路?为什么中国如此重要的两大产业不能脱困?试想想,如果中国稀土能够走出一条高附加值之路,大可以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直接运用在美日欧的汽车、IT用品上。完全没有必要纠结于低价销售原材料。此外,为什么中国稀土要如此低价出售呢?既然主管部门已经达成共识——稀土很重要,那么大可以将环境污染成本打入企业运营成本中,要求企业提高环保支出。如此一来,球就踢给了美、日、欧,没有低价原料可出售,只有和全球合理价格相当的原料出售。爱买不买!
试想,如果中国汽车业的竞争力足够,中国也不至于落到今日田地——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节节下滑、进口车销量同比高速增长。如果中国汽车掌握了新能源核心技术,那么我们大可以利用稀土优势,打向海外市场。
当然,这一切只是理想。无论中国汽车业还是稀土业,都处于脱困状态。如果一味要求中国稀土业达到海外的环保水平,很可能很多企业不得不破产关门。中国汽车业也一样,在传统汽车领域尚未取得较大的竞争力,谈何拓疆新能源汽车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