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畸形发展的中国稀土产业似乎到了一个转折点。近日,包钢等7家公司和机构联手成立稀土交易所,并将于本月8日正式挂牌。至此,长期内外交困的中国稀土产业开始了自我救赎。不过,业内专家指出,对于久病的国内稀土产业来说,成立交易所这一剂药力量太弱,要根治顽疾还需多管齐下。
多企业抱团自救
日前,包钢稀土披露,将出资1000万元参与组建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稀土交易所”),并占股14.29%。该交易所还包括其余6家股东,分别是国储物资调节中心、中国有色股份、四川江铜、厦门钨业、甘肃稀土和内蒙古高新控股有限公司。
业内普遍认为,此次由包钢稀土牵头成立的稀土交易所,吸引了南方和北方稀土企业的共同参与,是目前国内稀土交易所中影响力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交易所,特别是参与方还包括了国家发改委下属的国储物资调节中心,应该说具备一定的官方性质。组建包头稀土交易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稳定稀土产品的价格和规范交易行为,确立中国稀土的全球定价权,形成中国稀土定价机制。
厦门大学能源中心主任林伯强指出,交易所的成立将在稳定价格上起到重要作用。因为本次组团企业中,包钢、厦门钨业等都是行业中的龙头,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本就拥有很大话语权。另外,作为世界首个稀土产品现货交易所,其成立也对促进产业正规化、提高矿产回收利用率等具有深远影响,甚至在环境保护方面也会发挥作用。
稀土业内忧外患
从无知贱卖到严重污染环境,一直以来,中国稀土业都在做着赔本买卖。很多业内人士都还记得,在行业兴起之初,众多小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盲目开采。且由于技术落后,在开采、冶炼分离稀土时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与此同时,因行业恶性竞争、乱采滥挖、走私等问题,致使中国可采储量大幅下滑,稀土行业一度陷入低迷,价格暴跌。更值得注意的是,看到稀土这一“工业黄金”的价值,拥有丰富稀土资源的美国等西方国家鲜有在自家门口开采的,而是大量从中国进口。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目前稀土的储量约占全球的36%,然而供应量却约占全世界95%以上。
但是,当中国刚开始出手治理,美、日等国马上跑到世贸组织“告状”,称中国违规控制稀土出口。今年初,美国、日本、欧盟针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纷纷向WTO提起申诉,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中国稀土业已被逼到悬崖边,亟待转型升级。
根治顽疾需多管齐下
稀土交易所的成立被视为行业向良性发展迈出的一大步,但一位长期从事稀土贸易的企业负责人公开表示,国内稀土业久病难医,所以该交易所预计在短期内对市场不会有太大影响。
投资顾问陶敏敏则警示,运营只是开始,接下来,如果没有上下游企业的支持很可能使这一“交易平台”名存实亡。其实,在她看来,建立交易所并不是治理当下中国稀土业乱象的惟一良方。
陶敏敏介绍,中国稀土的深加工能力很弱,主要生产荧光粉等低端产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对此,业内专家建议,我国稀土生产需将重心转向提高原矿利用率、增强矿物精加工方面。中国具有极大的资源优势与人力优势,稀土资源生产与研发制造一体化才是大势所趋。总之,要根治行业痼疾必须多方努力,多管齐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