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日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目前不宜轻言刺激政策的退出,但应积极着手研究。
2009年通过非常时期的超常规政策,中国率先走出危机。这是一个标志性窗口:首先从中国经济走势的大周期背景来看,2010年将开启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其次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转换来看,2010年将由危机应对全面进入复苏管理。因此,“后危机时代”的核心主题应包括两个层次:短期内继续稳固经济复苏的基础,从而顺利完成政策退出,从非常状态下的非常政策,平稳过渡到正常状态下的正常政策;长期内完成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着力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努力延长经济上升周期,实现可持续复苏。
所谓“后危机时代”是指全球金融市场估值已经恢复到雷曼破产前的水平,全球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已基本修复,金融市场活动日趋活跃。正是从这个角度讲,金融危机中的这股“雷曼冲击波”开始平息,全球经济最坏的情况也已过去。
从国际层面看,虽然全球经济再次陷入危机和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长期内的复苏管理却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其中特别表现在:显著的无就业的复苏的特征、主权债务危机风险上升。
许多国家的经济复苏出现了一种新特征即“无就业的复苏”。一定程度上,全球经济复苏是各国政府大规模刺激政策催化的结果,复苏的根本策动力表现在政府而非市场层面。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政府主导的投资无法充分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很容易出现资源错配,导致无就业的增长。目前欧洲和美国的失业率均保持在10%以上的高位水平,而中国的所谓“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不能客观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真实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的复苏管理必须将政府主导的经济复苏转化为市场主导的可持续复苏,努力扩大就业,这是中国和全球共同面对的挑战。
最后,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此次全球危机应对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政府债务高筑,赤字飙升,许多国家已经达到警界水平,面临着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表面上,金融市场的“资产负债表”经历“去杠杆化”普遍得到了修复,银行、企业和居民的杠杆率都有所降低,但是政府的杠杆率却大幅上升,负债规模不断膨胀,这表明民间的部分杠杆转移到了政府那里。在这种情景下,主权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有可能会是金融危机的延续,这种潜在的风险目前看来虽然不大,但其不确定性却在上升。
从国内层面看,虽然中国的复苏动力强劲,经济下行的风险不断弱化,但经济上行的各种挑战却不断出现,特别表现在资产泡沫及产能过剩。首先,2009年前三个季度,M2增长率接近30%,为1997年以来的历史高位。虽然由于农产品(000061,股吧)丰收和出口库存的抵消作用,CPI没有出现大幅上扬,但考虑到货币供给量的滞后效应,通胀压力不能忽视;其次,2009年以来,中国的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度上升,未来资产泡沫的风险不断加剧;再次,危机应对过程中,在政府高投资的带动下,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不断出现。
总之,进入“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既要着眼于全球,也要着眼于长期,通过各种平衡政策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复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