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2009年全年GDP为33.54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8.7%,顺利完成“保八”目标,并为2010年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GDP季度数据来看,2009年一季度增长6.2%,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10.7%。受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步入下行通道,2008第二季度至2009第四季度GDP增幅分别为10.1%、9.0%、6.8%、6.2%、7.9%、9.1%、10.7%,2009年中国经济完成V型反转。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
200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 .9%,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 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5133亿元,增长15.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0210亿元,增长15.7%。
2009年5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保持在15%以上,12月同比增幅升至17.5%,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3.进出口额
2009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11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增长9.8%,12月份增长32.7%。全年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16.0%;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94亿美元。
从绝对值来看,月度进出口额在2009年初触底后,保持了平稳或连续增长的态势。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09年底进出口额同比下降的情况得到扭转。2009年11月进口额同比增长26.7%,12月出口额同比增长17.7%,进口额同比增长55.9%。
4.固定资产投资
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4139亿元,增长30.5%,加快4.4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0707亿元,增长27.5%,加快6.0个百分点。
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来看,200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比例结构保持总体稳定,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占比略有提高。
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来看,2009年6月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增长趋势结束,开始震荡下降。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幅由2009年5月的43.7%降至12月的20.7%;其他投资同比增幅由2009年5月的35.2%震荡下降至11月的20.6%,12月反弹是27.8%。
5.CPI,PPI,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同比增幅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从物资交易市场和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购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产品时所支付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该指标对P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2009年CPI、PPI、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为-0.7%、-5.4%、-7.9%。从月度数据来看,2009年11月CPI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上涨0.6%,12月上涨1.9%;12月PPI由负转正,当月上涨1.7%;12月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由负转正,当月上涨3.0%。2009年12月三大价格指数均为同比增长,通胀预期进一步加强。
6.货币供应量余额
随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2008年10月起广义货币(M2)供应量增加较快,截至2009年12月末货币供应量余额已达60.6万亿元。
2008年12月起广义货币(M2)供应量同比增幅连续提高,2009年11月已达29.6%,创下20年来新高,增幅比2008年末高11.9个百分点。2009年9月起M1同比增幅超过M2同比增幅,并已持续4个月,表明企业经营正趋于活跃,资金使用比较频繁,货币流动的频率较高,经济活跃程度不断提升。
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2008年12月开始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逐月稳步增加,2009年新增贷款10.5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2.28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7.14亿元。
2009年上年年各月新增贷款额均高于0.64亿元,合计7.76亿元;下半年各月新增贷款额均低于0.64亿元,合计2.80亿元,反映出监管机构为避免货币政策带来流动性泛滥已对信贷有所控制。
8.储蓄存款余额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2008年以来各项存款余额合计数逐月提高,2009年12月末已达61.2万亿,其中储蓄存款余额增至26.5万亿。储蓄存款余额占各项存款余额合计数的比例由2009年1月的47.9%降至2009年11月的42.5%,12月回升至43.3%。
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是分析居民储蓄的另一个角度。我国储蓄率在全球排名第一,一直维持较高水平。高储蓄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同时也导致了内需不足、银行系统性风险增加等问题。造成我国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是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社会保障和福利不到位,以及居民对未来风险和收入不确定性的担忧。随着2009年3月两会确定的各项社会保障改革措施逐步落实,高储蓄率将逐步回落,但这可能需要较长时期。
9.存贷款利率
2008年9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五次下调人民币贷款利率,四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2009年全年存贷款利率未作调整。以一年期为例,目前贷款利率为5.31%,存款利率为2.25%,存贷款利率差为3.06%。
10.汇率和外汇储备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平均数)由2008年1月的7.2478降至11月的6.8286,此为2008年最低点。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大幅下降的趋势已经停止,2009年汇率在6.83上下小幅波动。
2009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为2.39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3.3%。10-12月新增外汇储备分别为557亿美元、605亿美元、104亿美元。
11.采购经理指数(PMI)
采购经理指数是一套综合性指标体系,因所选指标具有先导性,成为经济运行监测的先行指标。
制造业PMI体系包括PMI综合指数和其他扩散指数,PMI综合指数由生产、新订单、产成品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等五个主要扩散指数加权而成,其他扩散指数包括采购量、积压订单、新出口订单、进口、购进价格、原材料库存等。PMI综合指数高于50%表示比上月增长,低于50%表示比上月下降,与50%的距离表示增长或下降的程度。
非制造业PMI由商务活动、新订单、新出口订单、积压订单、存货、中间投入价格、收费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十项扩散指数构成。由于没有合成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来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一般来说该指数达到50%以上反映非制造业经济上升或增长;低于50%反映非制造业经济下降或回落。
2008年4月以来制造业PMI振荡下降,2008年12月开始连续回升,由2008年11月的38.8%提高至2009年12月的56.6%。
12.全社会货运量
全社会货运量从货物运输层面反映经济运行情况。2009年货运量合计数、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幅连续提高,货运量指标回暖态势进一步巩固。
13.消费者信心指数
2009年下半年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提高,由2009年6月的101.0升至12月的103.9。
14.股票综合指数、日均成交额
2008年12月到2009年7月,上证综合指数由1820.8点升至3412.1点,月度日均成交额由683.7亿元升至2058.0亿元;深证综合指数由553.3点升至1118.0点,月度日均成交额由341.9亿元升至1024.4亿元。2009年8月上证、深证综合指数出现明显下滑,其后出现第二轮上涨行情。
15.宏观经济景气指数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指数由10个指标构成,包括工业生产指数、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工业企业利润、居民可支配收入、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货币供应M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预警指数把经济运行状态分为5个级别,100为理想水平,“红灯”表示经济过热,“黄灯”表示经济偏热,“绿灯”表示经济运行正常,“浅蓝灯”表示经济偏冷,“蓝灯”表示经济过冷。
2009年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逐步提升,12月已达到120.7。
由以上宏观经济指标可以看出,2009年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由于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比较脆弱,国内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2010年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注重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