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美日等国战略石油储备天数高达200天以上,业内人士估算,目前中国石油储备天数约在30~45天左右,与国际能源署石油储备需要的90天标准线相距甚远,严重不及格。对此,业内人士指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为中国石油储备建设相对滞后,起步较晚。
伊朗操纵“石油扑克”虽是为应对美国制裁,但其效用绝不亚于“叫板”世界,各国提心吊胆清算手中“石油筹码”,一算之下,中国石油储备困境竟格外显眼。
相比美日等国战略石油储备天数高达200天以上,业内人士估算,目前中国石油储备天数约在30~45天左右,与国际能源署石油储备需要90天的标准线相距甚远,严重不及格。而据官方口径,中国需至2020年才能实现90天的储备目标,
美日欧:石油储备超百天
所谓石油储备,即战略石油储备,是为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大规模减少或中断)而建立的储备制度,起源可追溯至在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由于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对西方发达国家搞石油禁运,发达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纷纷储备石油,以应对石油危机。
当时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后,国际能源署又规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两种形式。
而目前,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国,其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天数不仅有90天,甚至还超标完成,达到百天之上。
数据显示,美国目前的战略石油储备高达7.27亿桶,商业原油库存也有3.5亿桶。现在,美国各地的原油储备仓库已经接近存储能力极限,据称足够满足国内158天的需求。另外,每天航行在世界各大洋的美国各石油公司油轮储备8000万桶原油,相当于全世界一天的石油产量。
日本的石油需求几乎全部来自国外,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的国家石油储备量已达到103天的原油进口量,与民间石油企业石油储备量相加,相当于184天的原油进口量。
而在欧洲,多数国家都制定法律,要求储备应能满足90天的成品油消费。已知的德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也达到了100天以上。“如果现在伊朗打一场200天的仗,对全世界石油运输搞制裁,美国可以坚持420天,欧盟大概是238天到250天,日本也在200天以上。”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估算道。
中国:石油储备才几十天
相比之下,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量不仅不足百天,而且与国际能源署规定的90天储备目标相差甚远。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确认,从国内当前的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情况以及商用石油的储备能力来看,我国确实只有30多天近40天进口量的石油储备能力。
他进一步指出,目前我国完成的石油战略储备一期工程,首批四个储油基地储备总量约为1400万吨,只相当于十几天的进口量;而国内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也只有21天的进口量。
这意味着一旦伊朗危机升级,海湾地区石油出现断供,中国单纯依靠现有储备只能支撑30余天,而这显然不是好消息,英国《金融时报》就指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雄厚的战略石油储备,在石油供应危机时期,中国仍然面临着威胁。
为何中国作为仅次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战略石油储备竟如此“寒酸”?息旺能源分析师廖凯舜直言,是因为中国石油储备建设相对滞后、起步较晚。
资料显示,早在2000年中国就已经成为了一个石油进口国,但真正开始石油储备,则是在2007年,而那时,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就达到了50%。
不过,好在中国石油储备工作起步晚发展快,去年1月,国家能源局首任局长张国宝在首届中国经济年会上就表示,我国已经顺利完成石油战略储备一期工程。首批四个储油基地镇海、舟山、黄岛、大连已投入使用,储备总量约1400万吨。同时,二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目前进展顺利,预计今年全面完工,届时中国总石油储备能力可达2.74亿桶(约合3753万吨)。此外,中国计划到2020年完成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全部工作,总共将建成约5亿桶储备,大致相当于90天的石油进口量,届时中国的石油储备规模将位居世界第二。
德意志银行驻新加坡的石油分析师表示,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行动,“很可能将成为今年乃至10年内国际石油市场的一大特征”。
中国须紧急开启“加油机” “手中有存油,心中才不慌”,这句话最适合讲给当下的中国听。
西方国家之所以敢不顾国内原油进口需求,公开制裁伊朗,充足的石油储备是保证之一,更重要的还有其近日来加紧石油储备的“私下动作”。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也不能等闲视之,为求将伊朗危机带来的影响降至更低,中国仍需加开“加油机”,在有限时间内无限扩大国内战略石油储备。
多国不声不响加紧储油
据伊朗新闻电视台2月7日最新报道,伊朗议会已准备好批准一项要求伊朗政府停止向部分欧盟成员国出口原油的议案,以回应欧盟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的决定。
伊朗停止向欧洲供油一触即发,但美欧等西方国家却无丝毫退让的表现。为何深陷经济债务危机,且部分国家能源结构极度依赖伊朗石油进口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仍敢与伊朗“翻脸”?
英国路透社日前公布的一条独家消息似乎能透露出些许端倪。该消息引述一些行业消息人士和外交官的话称,西方国家已经制定一项计划,一旦伊朗危机爆发,西方将释出创纪录的石油储备,可以完全替代因为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而出现的石油出口短缺。
据说这一消息来源自国际能源署(IEA)日前的一次高级会议,会议称西方能每日释放约1400万桶石油的石油储备,这一规模将超过当年海湾战争时IEA最大释储规模的5倍。在1974年石油危机后成立的IEA迄今仅三度联手动用过石油储备,最大的一次是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时,当时每天约430万桶石油供给被中断,而目前伊朗原油日出口量约260万桶。
另外,还有消息称,美国也在悄悄兴建新的石油储备中心。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偏僻小镇库欣,近来拥入大批工人,从焊工到坐在X射线车里的油罐检验员,大批工人的到来让这个仅7800人的小镇爆满,多数工人只能住在临时活动房里。
去年12月,英国《金融时报》一篇描述这个新兴小镇的文章就指出,到2012年底,这个小镇周边的油罐容量将高达7900万桶,与全球石油日产量不相上下。而对于为何兴建如此多油罐,美国蓝骑士能源公司CEO詹姆斯・代尔讳莫如深:“我很难合理地解释为什么要建造更多的油罐。”据悉,该公司拥有640万桶的石油储量。
更需要关注的还有,除欧美西方国家外,在伊朗危机触发的紧张空气下,部分至少暂时“置身事外”的国家也开始了对本国战略性石油储备“添砖加瓦”。
2月7日,韩国总统李明博开始了对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的访问。韩国总统府青瓦台称,李明博这次中东之行将为韩国确保“稳定的能源供应”。
英国路透社评论道,在韩国总理金滉植访问阿曼和阿联酋后不到一个月,李明博再次开启中东“原油谈判”进程,可见韩国正“不遗余力”地为美国制裁伊朗可能引发的“原油紧张”寻求出口。
中国还要紧跟上
如果说美欧等国战略增储尚有理可循,那韩国“稳定能源供应”的中东之行就值得深思了。
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从石油危机之后就开始了“国家石油储备工程”,从1980年起,韩国政府分三批推进石油储备基地建设计划,目前在九里、丽水、蔚山等地兴建了9处石油储备基地。于2010年完工的蔚山基地是整个油储计划的最后一个项目,蔚山工程总投入2124亿韩元。据悉,蔚山基地完工时韩国战略石油储备为1.2亿桶,韩国计划到2013年增至1.41亿桶,足以保证韩国158天的石油消费,远高于国际能源署的90天低限。
尽管中国本身较韩国有资源丰富的优势,但息旺能源分析师廖凯舜也表示,其实中国国内的石油开采产量增速早已赶不上国内需求增长。
数据显示,2003年,国内原油进口量达到8000万吨,2004年飙升到1.2亿吨,2007年更增长至1.5亿吨,2009年首次突破2亿吨,2010年全年我国更进口原油2.39亿吨,比上年增长17.5%。
据国家能源局去年10月底预测的数字,去年全年原油产量突破2亿吨,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逼近55%。按国际通行观点,如果一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或超过50%,说明该国已进入了能源预警期。
对比之下,手里仅握30多天战略石油储备的中国,开启“加油机”、紧急增加国内石油储备势在必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刘遵义就呼吁,石油中断的危机随时存在,即使暂时不会因美伊矛盾爆发,但西亚北非局势动荡,以色列和巴基斯坦累计多年的矛盾仍是隐患,石油断供随时有发生的可能,所以,中国一定要加紧扩大石油储备,以防万一。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支持中国应紧急加开“加油机”,预防美伊矛盾恶化。同时,他也指出,其实中国政府方面已经对此有所考量,比如在中东,中国与一些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虽然这只是改善两国经济环境,但也会反映在能源贸易上。再如中国与沙特这一重要石油出口国已经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体现了中国在石油供应安全上做好了缓冲。为避免中东乱局影响航道,中国在委内瑞拉也采取了行动,以稳定多元化的石油供给渠道。
改善油储体系是关键 美伊矛盾对中国最大的影响,不是推高成品油价格,而是触发对国内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反思。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手握的战略石油储备却只有国际能源署要求的1/2不到。受访专家直言,藏油于民,垄断难破除是重要阻碍。
伊朗危机推升油价
毕竟不是当事国,伊朗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更多是通过国际油价传导而不断上涨的国内成品油价格。
自春节假期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上行。部分机构监测数据显示,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加权平均变化率已突破4%的调价红线。“种种迹象表明,伊朗危机引发的国际油价上涨效应已经显现。”息旺能源分析师廖凯舜表示。他指出,由于国内对原油的应用主要是交通领域,因此,国际油价的此次上涨行情后期会在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慢慢体现,如果伊朗情势可控,预计国际原油价格涨幅应是10~20美元/桶,如果美国一旦与伊朗交火,届时国际油价将大幅飙升,幅度无法预料。
数据显示,中国40%的原油进口来自海湾地区,其中,伊朗又占到11%左右。今年元旦后,三地原油均价变化率呈现出一路向上走势,连续15个交易日摸高。1月3日,三地均价变化率仅为1.02%;截至1月20日,这一变化率已经达到3.92%,春节假期期间,这一变化率更直接突破4%。2月8日,国家发改委公开宣布,将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提高300元。
藏油于民应为首选
然而,涨价只是权宜之计,坚持深化储备体系的改革才是长远之道。特别是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中国手握的战略石油储备却只有国际能源署要求的1/2不到,“民间储油量不足是主要原因,其实,‘藏油于民’已成为各国石油储备主要来源。”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源分析师如此表示。
资料显示,占据世界石油储备量第一名的美国,其国内企业石油储备远超过政府储备。以2009年为例,美国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50天进口量,其中政府储备为53天进口量,仅占1/3。而从世界发展经验来看,“藏油于民”也已成为石油储备主要风向标。欧美日韩等国家都有商业石油公司、民间组织机构的参与,并占据着很大的份额。德国施行“联盟储备”机制,官民联盟储备量、政府储备、民间储备比率为57∶17∶26;虽然日本缺石油,产量仅是该国石油需求量的0.2%,但民间储备达到77天,占据国家总储量的46.4%。
相形之下,据上述分析师透露,中国拥有8万余家民营石油企业,“家底”超过万亿资产,拥有储油能力达10万吨以上的油库至少10座,但由于没有油源,这些具备相当规模的油库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法律身份不明晰使得“藏油于民”先天不足。
之所以产生这种先天不足,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直言,与国内石油市场多被国有企业垄断,迟迟未能开放有关。
“民营资本拿不到油源,又如何能够‘藏油’?只有国企有所推出,在政策指导下让出部分市场,否则,与国际接轨的石油储备水平也只能是永远追不上兔子的乌龟。”鲁政委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