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市场预期,上半年电力工业指标颇为惨淡。自今年以来,电量消费从10%以上的增长轨道跌落,不用寄希望在这里寻找经济增长的信心了。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1-6月全社会用电量237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增速下降6.7%。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41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增速下降8.7%。
用电增速之所以大幅回落,源于工业经济持续不景气。我国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70%以上,钢铁、建材、有色、水泥等重工业用电占工业用电80%以上。
今年上半年工业用电增速仅为3.7%,去年同期则为11.7%,增速下降8%。而工业用电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意味着有超过150亿度的电力消费。这个数字超过中部省份一个月的电力消费总额。
自今年1月开始,我国工业用电增速持续低于全社会用电增速。受此影响,6月份浙江、吉林、河南、上海四地全社会用电量出现负增长。
基于用电增速大幅回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为直接的逻辑链条是,火电停机、电煤需求下降、煤价暴跌、资源地经济下行、限产保价盛行。
对于晋陕蒙宁等煤炭大省而言,煤价暴跌导致工业利润急剧下降。内蒙古自治区研究人士告诉笔者,上半年该地区的经济数据“很难看”。为扭转颓势,资源地政府多选择限产保价,以求延续煤炭暴利。
在这里忍不住说一句,政府应尽量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摒弃计划经济思维。市场具有自我修复和再平衡能力,企业去库存、自发减产行为将加速市场微观调整。行业机构、政府管理部门“限产保价”的大旗还是收起来为妙。
惨淡的电力消费让今年迎峰度夏略显宽松,“电荒”“煤荒”已无可能发生。但国家发改委仍在不断警醒:“全国电力供需趋缓,不表明我国经济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也不意味着能源供需出现了转机。当前应特别关注和防范高耗能产业的扩张冲动,加强气候监测预报。”
的确,电力、石油、煤炭等主要能源产品需求下降,主要归功于国内外经济下行。
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结构正被动接受调整,尤其是高耗能、低能效的重工业项目,将在市场浪潮中淘汰出局,我国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或许幸得改良。
坦白地说,在既往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高投资、高耗能、重型化项目仍旧占据上风,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并不科学。
上半年国内GDP跌破8%。有分析人士认为,国内宏观经济仍处于一个寻找底部的过程,没有明显触底反弹的迹象。当下的经济局势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机会,与其被动调整不如主动调整。
是时候告别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了,执政者不应继续迷恋于投资刺激经济,应以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为基础,走依托内需拉动经济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