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10年至2011年连续两年汽车产销总量均超过1800万辆,稳居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的地位。在这样一个发展规模下,对中国汽车的未来发展,现在有各种议论。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基本上饱和了,汽车工业可能不会有大幅度的发展了。而我认为这个发展势头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大概在2025年左右才能进入千人保有量300多辆这样一个阶段。
要发展到这样的阶段将面对一大堆的问题。第一大问题就是能源问题。我们去年进口石油占整个石油使用量的大约60%。第二大问题是减排问题。欧洲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是一公里在95克,美国是在2016年要限制在127克左右,日本大概是115克。我们现在平均的二氧化碳排放在160克,所以压力非常大。
从汽车工业来讲,技术的发展就得解决这些问题。第一个是替代能源,包括提高效率以及动力电动化。第二个是轻量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是智能化。从汽车的技术发展、技术变革的走向来看,可以归纳为三大块:一个是汽车的能源要多元化,另一个是驱动电气化,还有一个是控制智能化。这三个“化”,蕴含着我们下一代汽车技术的走向。
发达国家现在把汽车的电动化已经作为非常主要的国家战略在推动。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这三种新能源汽车会长期并存。前段时间大家一直在争论,我们集中力量发展这三种的哪一种,其实大家可以看到这三种新能源汽车的共性技术:电机、电控、电池是非常一致的。
我们国家从“十五”开始,实际上进行了持续10年的技术攻关。最近新的走向是,企业已经开始在电动汽车这个领域看到了产业化,而不是性能技术。我们以前说的性能技术无非是加速时间是多少,持续里程是多少。现在企业里非常重要的研发是在产业化技术上,也就是它的可靠性、它的成本控制等。我们感觉到现在电动汽车的曙光已经开始显现。我们国家四个部委联手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大的目标是2020年左右要生产500万辆,这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电池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动汽车的发展,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现在正在推动我们的汽车工业向另外一个新的技术发展,这就是汽车的智能化。以前的汽车都是靠驾驶员对环境进行感知、判断,然后直接操作。新的发展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包括摄像技术、视频技术、雷达技术等感知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实现辅助驾驶员进行环境的感知。物联网、车联网这些技术让我们更好地感知环境,然后把这些信息传递给车身。在电动化的驱使下,汽车的操控更能够实现它的自动操控。如果说感知到环境的信息直接可以操控汽车的驱动踏板和转向,那就实现了无人驾驶。
无论是节能环保还是安全舒适,到智能化、个性化,未来的技术创新可能就是围绕这些东西展开。我们对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