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期以来,上市公司整体存货总额逐步攀升。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库存消化和资产减值的压力正在增加。据数据统计,在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及不可比因素后,已披露三季报的120家上市公司三季度末的存货合计达到1257.88亿元,同比增长24.52%,比今年年初增长16.26%。
业内人士指出,三季度开始,部分原材料和工业品价格已开始下跌,上市公司所面临的存货跌价可能性也与日俱增,其中存货集中的房地产、钢铁、有色等行业形势严峻。
存货总额逐季上升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上市公司的存货总额就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今年以来存货总额仍逐季攀升。上述120家上市公司三季度末存货量较中报时期增长了2.91%,较年初的增幅达到16.26%。
从环比角度看,有77家公司三季度末的存货较6月底出现增长。其中,环比增幅超过50%的公司有4家。*ST中农存货环比增幅达到24.75倍,荃银高科、万丰奥威、乐视网的存货增幅也较为明显。招商地产三季度末存货则达到469.78亿元,环比增长了5.64%。
业内人士指出,在通胀环境下,企业倾向于选择实物资产而非货币。企业出于控制营业成本的考虑,会更多的储备原材料,以减轻后期价格上涨对企业利润率造成的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从中期情况来看,在存货总量增长的同时,结构也有所变化。其中原材料的总量和占比增长明显,在产品的总量和占比也有所上升,而产成品的比重则出现下降。
存货跌价概率增大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在价格相对低位囤积一定的原材料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但一直保持高存货显然也伴随着风险。一旦经济增速放缓甚至下滑,不仅产成品的销售成问题并面临售价下跌的风险,此前囤积的原材料也可能因价格回落,给企业带来大量的跌价计提,从而影响业绩。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存货越大,未来面临跌价损失的可能性越高。
由于三季度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调整、企业调整库存等因素,部分企业的存货量已经出现变化。云南铜业三季度末存货为127.24亿元,环比下降了8.90%。东港股份的存货则环比下降了33.27%。此外,金正大、氯碱化工、广州浪奇等化工企业的存货规模也出现了环比下滑。
最近有消息称,淡水河谷等铁矿石巨头已经开始妥协降价,根据淡水河谷的发函,该公司已调整四季度的铁矿石报价,每吨从175美元降到了160美元。这意味着钢铁企业的原材料存货已存在减值风险。而三季度以来,国内土地市场日益冷清,土地价格逐步走低,这无疑让“囤地”的房地产企业遭遇土地贬值的尴尬。
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根据谨慎性原则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而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也应当反映在利润表中,避免利润虚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