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回顾总结2011年以来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工作情况的同时,也对2012年经济工作形势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和判断,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部署。
从此次会议传递的信息以及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明年的经济工作依然需要面对十分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需要更加精准地运用好调控手段,增强调控的预见性和灵活性,掌握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具体地看,要重视四个方面的协调工作。
首先,调控目标的协调,无疑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会议明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即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重民生。也正因如此,明年宏观调控的目标,必须紧紧围绕这些重点工作而展开,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特别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及时调整和优化,确保这些重点工作能够紧密协调和有机统一。在国际经济形势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应放在“保增长”上,防止经济下滑,使经济进入稳定增长通道。但前提是,必须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和运行质量提升、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没有效益和质量的增长。
当然,如果出现国际经济形势继续恶化、通货膨胀卷土重来的情况,调控的目标也必须作出及时调整,避免通货膨胀对百姓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要增强调控的预见性和灵活性、掌握调控的节奏、力度和重点的主要原因。
其次,要实现调控的目标、达到调控的目的,运用好调控手段和政策工具,自然是最重要的环节。而目前的宏观调控手段,无非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明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基调已定,关键就看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了。而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变化趋势来看,货币政策的把握和运用难度十分巨大,稍有不慎,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相较而言,财政政策的运用和把握要容易一些。
如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能够有效协调,那么,就能有效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具体来看,财政政策要善于弥补货币政策的不足和缺口,如在货币政策紧缩时,能够通过减税、财政补贴等手段,避免紧缩政策对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产生不利影响,避免经济增长出现明显下滑。在货币政策放松时,要通过税收调节手段,防止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城市建设等再出现盲目扩张现象,减少对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政策的运用和把握,也必须适应财政政策的需要,在财政政策能够发挥作用的时候,防止货币政策的突然变化对财政政策作用形成消解和冲击。
再者,定了目标,有了良好的政策手段,还必须有扎实的工作措施。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教训,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的是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出口已经受到了严重阻碍,且短期内不可能有明显改变。也就是说,明年“保增长”的重点,要放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因此,如何协调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必须放在突出位置。
对此,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明确要求,一方面,要“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另一方面,要“保障在建续建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加强对企业投资的引导和规范”。前者的着力点是提高消费能力,但由于消费能力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就业水平,因此,如何通过投资来确保经济的增长,就成了十分关键的问题。
很显然,明年在投资方面,不可能再像2008年那样,来个政策大放松、项目大跃进,而是结构优先、重点优先,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明年的信贷投放、财政资金扶持等,也必须满足这样的要求。总体上讲,明年信贷投入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以及新兴产业和国家鼓励的重点行业与民生事业等。其中,保障房建设应当成为明年非生产性投资的重点。
如果能较好把握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明年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还是大有希望的,民生改善也是大有希望的。
最后,总结前两年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如何协调好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政府与群众的利益关系,也是明年经济工作必须认真协调和处理的问题之一。因为,如果地方不能服从中央的要求、局部不能服从全局的需要、政府不能满足群众的利益,同样会使宏观调控和政策手段的作用大打折扣。
围绕这些问题,明年必须在财税体制改革、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细化、产业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政府目标的制定和完善等方面,有更加实质性的动作与措施、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要求,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
总之,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明年的经济工作才能按照预定的目标发展,才能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