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700亿元,同样低于预期
央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700亿元,当月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3%。上述这两个数据双双低于预期,显示了在持续紧缩的政策效应影响下,整体货币条件保持稳定偏紧的态势。
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CPI延续8月下降趋势,增幅降至6.1%,通胀问题进一步缓和。而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则开始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即国内经济增速趋于下降;国外的欧美国家受债务拖累,影响中国出口。
多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经济学家表示,当前形势下,货币政策应该以稳为主,利率、存准率年内均不会调整。
货币、信贷低于预期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9月末,M2余额78.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0.5和6.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6.72万亿元,同比增长8.9%,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2.3和12.3个百分点。
M2的增速低于市场预期的14%,而M1增速更是跌至10%以下。
“这是政策主动调控的结果。6、7月份物价水平持续走高,导致央行加强操作力度。”中国人大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此外,由于经济本身运行速度,特别是货币的运行速度有放缓的迹象,导致了派生存款减少。
“9月末M2下降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存款增长较慢,以及短期资本流入可能有所放缓。”交行研究报告称,M1同比增速比上月显著下降,一是因为节日前企业多将短期流动资金转为期限较短的定期存款,二是与近期股票市场走势低迷有关。
货币供应量小于预期的同时,新增贷款亦同样小于预期。
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5.68万亿元,同比少增5977亿元;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700亿元,同比少增1311亿元。9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低于市场预期的5500亿元。
从历史规律来看,2003年以来的多数年份里,7、8、9三个月的新增贷款依次递增,这与银行在季末加大信贷投放以提升经营业绩有关,也可能是10月假期因素导致部分贷款提前至9月底发放。
交行研究报告称,今年9月新增贷款较上月明显回落,表明政策总体基调依然偏紧,在准备金率连续提高的累积作用、准备金缴存基数扩大、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以及存款增长放缓的影响下,银行放贷的意愿和能力较弱。报告预计,全年新增贷款7.3万亿元左右。
加息必要性明显降低
“表面上看,新增贷款4700亿元、M2增速13%较低。但实际上,从社会融资总量和民间融资总和看,今年这二者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比2010年还是要多出一些。”光大银行资金部首席分析师盛宏清表示,今年民间融资的规模大约是去年的三倍。
中金研究报告称,9月货币和信贷增速保持平稳下降态势,是与目前经济增长平稳放缓、通胀正逐步得到有效抑制的宏观形势相一致的。
进入2011年以来,人民银行已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三次加息,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的历史高位。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回落至6.1%,且增幅为四个月来最小。通胀压力减小之后,货币政策本应该有更多的腾挪空间。但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欧美发达国家复苏前景难言乐观,让国内经济实际上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状况。甚至有人担忧类似2008年的危机将重演。
“2008年场景不会出现。”盛宏清判断,“内忧”、“外患”实际上已慢慢进入了一个可控的轨道之中。盛宏清认为,起码在春节之前的一两个季度,央行没有必要下调存准率。
刘元春表示,下一步在宏观审慎力度加强的同时,对于信贷总量需做出一些微调。8、9月份信贷偏紧,接下来信贷应趋于中性,加强对于重点基础设施、涉农水利等的支持。
“随着物价涨幅回落的趋势逐步明朗,实际负利率随之改观,加息的必要性已明显降低。”交行研究报告称,年内不会加息,也不会上调存准率。与此同时还不排除四季度因新增外汇占款回落、公开市场到期资金明显减少和准备金缴存等因素导致流动性偏紧从而适度下调准备金率的可能性。
中金公司认为,货币政策将进入稳定和观察期,不会再进一步紧缩,但短期内总量放松的可能性也不大,是否放松主要取决于全球经济放缓对国内经济冲击程度的判断,以及短期内通胀压力何时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缓解。
|